倾听陶喆
第一次提笔赞赏某种人、事、物,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否是对自己的一次新尝试。长的如此大,活了二十余年,终也开始追起“星”来。
不追星,并不代表排斥一切与娱乐有关的事物,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等,一端时间内——在青少年时期追星似乎也是一种必然经历。就像男性分泌荷尔蒙,女性分泌黄体酮一样的必然。在我则略有例外,当然,这种例外并非说一点也不追星,只是从不疯狂罢了。然而,自从听到了陶喆的声音,我就开始彻底的疯狂了!
不去提什么实力、偶像派,也不提什么创作歌手,同样不提什么R&B(节奏蓝调)、HI-POP等等,就音乐本身而论,陶喆是足有理由让我疯狂。
提到陶喆,不得不提到《黑色柳丁》,专辑的封面是一双黑色眼睛中的一个橙色柳丁,专辑封底则是一双黑色眼睛中的兰色地球。整体的意像大致代表了一种世界和平的愿望。
歌曲方面,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无病呻吟,有的是质朴和平凡。看似平凡的后面却是无尽深刻的含义。有着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抨击。其代表作当属《DEAR GOD》。别的歌手的词、曲方面不一定是有自己创作,但知道陶的人就都知道:他的词、曲、编曲、配乐几乎都是他一人包办。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著名的音乐人!在《DEAR GOD》中,娃娃替他写下这样的几句:“话题都围绕在腥色膻暴力,有八卦没想法,计算逃避人人都在玩游戏,没有钱没人理你。我心里很愤怒,只能冷酷让自己麻木,拿生命做赌注,这些疯狂还要多久。”在看似抱怨、愤怒、颓废的歌声中,其实蕴涵了无限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力。
在陶喆的歌声中没有忸怩作态,可以说是大胆直白。《讨厌红楼梦》中的一些歌词甚至险些因为没有通过大陆官方的审查而与包括我在内的人无缘。
其实,除开《黑色柳丁》外,我个人偏爱他二年前的专辑《I'M OK》。
在《找自己》中,“上班下班每天是规律,这么多的人要到那里去,每个面孔写着无奈,爸爸妈妈彼此没有爱,难道这是生命的真理?”不得不说,这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很少有人去真正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态度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人们思考的是生活的目标,生活达到的质量,生活的快乐程度。越是处在年龄阶段较高的人,就越是丧失自我,越是“生活”就越是“盲目”,越找不到自己。难怪陶喆坦言:“我到现在仍然还在找自己,希望我有一天我会找到自己。”
陶喆的歌中也同样有爱情,并也占有不少的位置。但我仍然要说:他的爱情,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质朴和平凡。看似平凡的后面却有无尽深刻的社会含义。在《小镇姑娘》中,描写了一个来到大城市中寻找事业的小镇姑娘,歌曲未直接对女主人公的路程加以描述,而是从侧面,以一个一直爱恋着这个小镇姑娘的人的角度展开这段故事。一端再平凡不过的恋曲,在背后却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叹息:对淳朴日渐远离我们的叹息,对人人忙于追逐功利的叹息,对社会对生活的叹息,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陶喆作品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些直抒胸臆的、未加任何修饰的反讽作品。如:《王八蛋》《聪明》(市面上没有z版,但d版能买到),或许是由于陶是个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原因,他的作品中既便充满了批判和讽刺,但绝不绝望,仍有着希望和理想。而且这种希望和理想是如此的强烈,着恐怕是一个宗教徒(他是基督教徒)特有的精神罢。
《聪明》中有这样一端RAP[U]:“我们总觉得自己最行,五千年又得到什么教训,有着繁荣却没有一条心,这个经济奇迹是个悲剧。Taiwan——你是我的兄弟,Hongkong——你是我的兄弟,中国——你是我的兄弟,Chinese——我们都是兄弟,需要一点爱 ”——一个美籍华人(陶是美国人)最深刻的民族情感强烈地突显了出来[/U]。直接!痛快!
除开歌曲的思想性,还不能忽略陶歌曲的音乐性。陶喆被封为“台湾音乐的R&B教父,不是没有理由的。早在96年初,作为制作人的他从美国回台湾,第一次把R&B带到中国,他开始担任制作人,同时节奏蓝调 R&B 也因他是带动开始在台湾风行。他发行的第一张同名专辑《david tao》一举获得台湾最高音乐奖项——金曲奖的最佳编曲,最佳制作,最佳新人等众多奖项,专业人士给了他音乐作品的充分肯定。
二年才出一张专辑或许让太多人等待的太久,但等待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惊喜的来临。倾听一个基督教徒用音乐唱出的祷告吧。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6 16:40: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