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要回复一个音乐网站的碟评,一不留神就把字打多了,所以决定发到几年都没有来过的DTFC。
估计会有不少人来拍砖,可惜,我都不能保证我在几个月内还会不会再来看这里一眼。
所以只希望各位朋友在回复前,真的能认真看明白我想表达的这些东西。
===========================================================================
记得当年DT在《乐之路》之后说过,出满六张专辑,就转行去拍电影。如果那番话我没记错,《69乐章》该是最后一张了。
听过这张“历时三年”的新专辑,我只能说,作为台湾流行乐坛的音乐专辑,陶之后的任何一张都不可能超越《黑色柳丁》。从《I'm OK》到《黑柳》的32个月里,那段时间,那个状态的DT是在连续两张专辑都没能吸引主流大众视线后,在心理低落期之内的非正常状态中拼尽全力才完成《黑柳》的创作的。再加上当时还有娃娃姐几乎全部包办的作词,《黑柳》这张专辑的成就,成了DT之后再也难以全面超越自己的自造屏障。
从《乐之路》开始,在我眼中,那种源于对DT极其音乐的迷恋所派生出来的、对他的音乐期望就不断受到破坏。那个 能吟唱出中文音乐中最具诱惑力的节奏蓝调《沙滩》的“R&B大天王”,变成了身边人眼中的“KTV弱智男女对唱口水歌之王”。
我丝毫不怀疑DT的音乐能力,因为仅仅凭《David Tao》这张专辑里,DT的实力就稳稳地在华语音乐历史上占有了属于他的一席之地。
可最近的两张专辑,我发现我所期望和欣赏的那个曾用“蓝、白、黑”为整张专辑涂满意向基调,完全将我“喆服”又总能带给我惊喜的那个DT再也不存在了。
当年还在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曾为DT的歌,从每个月一共200的饭费里硬生生挤出钱来,1年内一共买了4张正版的《黑柳》,2张《I'm OK》,2张《David Tao》……而现在,我怀存最后一丝期待在九天网试略略听过一遍,就没有了任何再去触碰的欲望。
DT在变,许多曾经一样喜欢他的朋友人也在跟着他改变。
但是很不幸,我没有跟着他变下去,而是走上了另一条他最初指引给我的道路。
但无论如何,DT在我对音乐选择的道路上,给了我最多的指导和启示。这一切的一切,已无法被任何其他人所替代。
如果DT的电影梦能实现,我想,也许我会像每隔几年期待他的新专辑一样,再次以一个粉丝的身份去关注他。
与此相比,这张专辑却始终无法引起我任何想要购买的欲望。
—— 一个曾经狂热过的DT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