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陶喆和"道德经"Taoism and Tao Te Ching(节选)
陶喆早年在UCLA专修心理学和电影专业,并且深受老子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对人处事和音乐创作上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所有这些都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Tao Te Ching里所宣扬的思想有关.最近一直在读"道德经"的英文版,并且还对照了中文原版内容,马上就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这是一个人,准确说应该是一个华人对人对事对世界的一种Epiphany=Sudden Realization顿悟过程.(虽然这个过程的萌芽已经从听Dave的音乐开始了) 很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这个过程,所以写了一些关于"道德经"的文字,也查了相关的资料,希望能给大家产生共鸣.另外,道德经的英文和中文版本以及相关文言文翻译我也会在暑假Post上来.
1. "道德经"中的本体论和宇宙论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
在"道德经"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现了74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他的"道"落实到现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德","德"是"道"之用,"德"字也整整出现在16章之中,"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为"道德经"书名.
先秦的哲学,大多是谈人生论和政治论的,唯有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论,本体论延伸到了人生论,政治论和语言论,从而使得老子的哲学不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问题,而且将这种思考扩展到整个宇宙时空,老子的"道"不仅是他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建立的根基,也是他认识论和辨证论得以展开的寄出,同时也是人生论和政治论,语言论和审美论的重要理论支柱.
"道"这个词在老子以前已经广泛使用了,主要意思是指"道路"或"道理"等.而老子提出了全新的本体论依据,即提出了关于世界本源的命题.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之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选自25章) 这里,强调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在第四章中又说: "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强调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甚至也是"上帝"和"神"存在的根本.
[ Last edited by J-will on 2004-6-23 at 1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