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  道 Taoism(连载中)++ 

++陶  道 Taoism(连载中)++ 

前言: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叫“李耳”,后人叫他“老子”,他撰写了很多书,其中一本就叫作“道

德经”。

两千多年后,中国现代有一个人叫“陶绪忠”,后改名叫“陶喆”,他创作了很多歌曲,其中有一张专

辑就叫作“陶喆Taoism"。

老子通过“道德经”创立了道学,英文叫Taoism;陶喆通过“陶喆”也创造了音乐新浪潮,英文叫"Ne

w Wave",但是英文里面也有个Taoism。两者有没有联系呢?

老子出生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中国;陶喆出生在两千年后的当代香港,并生长在离中国相隔千里之外

的太平洋彼岸美国,他们之间的思想会产生火花吗?东西方文化在他们身上会发生撞击吗?

陶喆在大学期间已经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他自己也说自己身上的很大部分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

响,包括为人处事和音乐创作的理念。这其实是一本内容及其丰富的书。我在这本构思两年之久的


书中将会引经据典详细分析二者的联系,本书内容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会向大家全面详细

地介绍老子和他的"道",第二部分将介绍陶喆音乐和为人出事当中的“道”,并且结合老子思想,探

究道德经对他的影响。我想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更深层次地介绍陶喆,更重要地是向大家推

广老子的思想,以指导我们今后的为人与处事,并且用书中所分析的理念教育我们华人的后代,让

老子思想和陶喆音乐对华人社会的贡献可以发扬光大。

JY Jason Yu  8:50 pm 07-21-05

参考书目: 1. 《道德经俗译》 曾宁 朴道  
      2.  《老子道德经注译》
      3.   老子文化网 www.laozi.cn 多篇网络研究论文

本书概念节选贴: http://www.davidcn.club/viewthre ... highlight=%2BJ-will
 
第一部分  老子和道德经

第一章   《道德经》概要


第一节 简要介绍《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第二节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

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

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这类似古希腊人的认识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实体,单个实体可以从中分离出来,从外到内加以分析认识,对实体的本质性认识形成概念,与实体的性质相一致,它与实体是对应的。

这也象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体的范畴之上,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总和,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存在,并保持它的本来状态,系统分析方法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内在联系的秩序性。根据全息律的三条原则(对应、同构、共效),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间实际也存在着类似的全息关系。

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谓是混沌模糊的辩证全息学。

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人道"、"地道"体验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道的三大法则:

1. 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2. 道的应用法则: 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3. 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对大家为人出事以及看事物的看法上有很大帮助的思想,是道德经的精华)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认为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老子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废,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第二章 道德经内容解释和探究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一节)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原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英文: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s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意译:  事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说明,但这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 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它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无",用来表明天地万物生成之元始;"有",用来表明万物演化之根本。
 所以,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
 "无"和"有"同一的同一,便是众多奥妙之源。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J-will 于 2005-7-23 08:30 编辑 ]


You might not make it to the top, but if you are doing what you love, there is much more happiness there than being rich or famous.

TOP

迷糊.......................尽管眼花............可始终还是看完了.................麻烦问一句......实质是什么??

老大受道文化的影响么??

[ 本帖最后由 pill 于 2005-7-22 09:55 编辑 ]

TOP

再《11号产房》里不就有DAVID的朋友说DAVID有点想把那个弄成一个流派。。然后他就是那个教宗嘛。。
老子的书我目前读不懂。。真PF  DAVID!!

TOP

楼主 ```
你想说 什么 ```>.????

TOP

纠正 错误```
Taoism 按照 官方 的翻译 是 陶式学 `````

TOP

不知道在讲点什么东西!

TOP

噎?
老师指点后我特意查了GOOGLE,真的道德经是.....

非常厉害非常厉害!

The Creed: "We believe in the formless and eternal Tao, and we recognize all personified deities as being mere human constructs. We reject hatred, intolerance, and unnecessary violence, and embrace harmony, love and learning, as we are taught by Nature. We place our trust and our lives in the Tao, that we may live in peace and balance with the Universe, both in this mortal life and beyond."

TOP

看不太懂...

http://hi.baidu.com/tracy_sjf

TOP

说实话哦,没看完,楼主的想象力有够天马行空,不过老子,哈,除了那句,道非道,非常道,我就对他没什么了解了,谢谢补充知识

我爱美丽的拓马我爱害羞的勇介我爱睡颜的山下我爱作图的TAMI大人……
我爱自言自语= =



TOP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的确如此
生活总是因为着什么而又所以着什么。。。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22:30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