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05-06-06/流行乐坛 戏歌当红

2005-06-06/流行乐坛 戏歌当红

陶喆用R&B唱《苏三起解》

3日,川剧《巴山秀才》校园行在首站西南财大引起轰动,不少首次看川剧的大学生连连表示:“没想到川剧这么好看!”川剧争取高层次的年轻观众赢得了开门红。

在传统戏曲不断创新去适应市场的同时,以年轻人为主流的流行音乐,也频频向戏曲抛来橄榄枝。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华语歌坛最红的R&B歌曲——陶喆新专辑《太平盛世》中的《苏三说》,竟然是用RAP来唱家喻户晓的京剧名段《苏三起解》。

记者昨日从百代唱片公司获悉,陶喆的妈妈是京剧名伶王复蓉。陶喆说,小时候他很讨厌京剧,妈妈一演出,他就想,完蛋了,今晚又要去听尖叫,京胡一拉,立刻耳鸣。不过长大后他逐渐思考,京剧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日本的年轻人会喜欢他们传统的能剧,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喜欢自己的东西。

最初创作的时候,陶喆在《霸王别姬》、《白蛇传》、《苏三起解》中反复选择,最后确定将《苏三起解》这个众所周知又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写进歌中。怎么把它跟新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京剧,加上RAP,对他来说很有意思,像是在玩。他还特意请教妈妈,妈妈打越洋电话唱给他听。他在专辑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一段好听的旋律,放在不同的音乐类型里都可以成立。他希望借此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京剧这个国粹。

对于目前越刮越厉害的“戏歌”风,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年轻人接受喜爱戏曲,也有人认为,这种胡乱改编,对我们传统的戏剧,是一种伤害。

戏歌流行风

周杰伦领衔“唱戏”

周杰伦在去年推出的专歌《我的地盘》MV中,画起了“猴妆”,并穿着京剧服装耍猴拳、跳嘻哈,戏味十足。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和京剧“约会”。在《以父之名》、《龙拳》演唱会版中,周杰伦就曾反串京剧青衣的唱腔,而《我的地盘》更是把京剧元素与流行hip—hop风格结合,让人惊艳。

孙燕姿新专辑《Stefanie》中,《反过来走走》一开场的京剧唱腔令人惊喜,随后她分别运用不同的声音或说或唱,让这首歌十分戏剧化。嘻哈团体“呼咙”新专辑《京舞》指向明确,他们的嘻哈乐,从京剧、太极功夫、昆曲中汲取养分。有“内地周杰伦”之称的川籍歌手华少翌,14岁进入四川艺术学校专攻文武小生,他把川剧高腔和变脸绝技搬进了R&B歌曲《梨园英雄》中,其中那高亢动人的川剧帮腔,选自川剧经典唱段《别洞观景》。

不仅歌坛的新生力量前仆后继向戏曲“取经”,老牌的零点乐队《风·雷·动》专辑由于运用了现代的流行音乐形式演绎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而引起国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就连内地“R&B小天王”胡彦斌也声称,新专辑惟一遗憾就是没有把所掌握的京剧“细胞”发挥出来。

戏歌解读

民族化的本质是市场化

著名音乐人王晓京表示,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周杰伦的《龙拳》、《以父之名》等歌曲,用现代最时尚的R&B等手段来包装、演唱传统戏曲,这可以使歌迷重新认识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找到心灵深处的民族归宿,其现实意义体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他还说,只有当传统文化努力去适应市场,在保持传统文化的要素下不断创新,不断借助现代的手法,适应现代的口味,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故纸堆,才能吸引年轻的观众。“京歌”、“R&B唱川剧”都不例外,传统戏曲通过借助于流行这一快速通道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赢得了一大批青年听众的喜爱,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音乐本身的生命力也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旺盛,这就是一种双赢。

戏歌起源考

十年前阎肃带起“戏歌热”

陶喆当然不是将传统戏曲带入流行歌曲的第一人,“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紧紧挨着他的家”,“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想来观众在不少晚会上听到不同歌手演唱过这些京味悠长的歌曲,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内地歌坛兴起了以传统戏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谓“戏歌”的热潮,戏曲成为了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

始作俑者是北京空政歌舞团的阎肃、姚明,他们联袂创作了“戏歌”开山之作《故乡是北京》,歌曲将京剧与歌曲揉捏在一起,取的是京剧婉约细腻的声腔板眼,又取歌曲流利上口,随后,《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都是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京歌”通过李谷一、刘晓庆、谢津、蔡国庆等歌手的演唱,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不少年轻歌迷第一次发现,原来京剧这么有味道。

在这股风潮中,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把京剧中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之中;《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选择了京剧曲拍《将军令》的旋律;田震演唱的《未了情》歌迷听到了京剧的韵味;高枫创作的《大中国》是东北秧歌和江苏《茉莉花》音乐的有机结合;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合;腾格尔早期创作的一些摇滚歌曲,更是把蒙古族曲艺“好来宝”的数板和特色曲调运用其中。全国不仅有“京歌”,还有越剧歌、黄梅歌、川歌等,各地电视台也举办各种戏歌大赛,中国第一张戏歌专辑《姚明作品辑》的问世将这股热潮推到了顶峰。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陈蕙茹采写

嘉宾聊天室

专家说法

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关键词“欢迎”

以我们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从来就没有对任何人设立过门槛,而且相当欢迎蕴涵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因素的各种表达形式。我并不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到戏曲的本体,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毕竟与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标榜着唱京剧而去破坏京剧的规则和典范。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如果他们能够唱得好,能够从另一方面把更多的年轻人的视线吸引来,我觉得就是为文化做了一次积极的贡献。目前为止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尝试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听者能够体会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戏迷心声

叶荣山(56岁)

关键词“桥梁”

我是一个不太保守的戏迷,对戏歌不持反对态度,虽然有人批评戏歌是“不伦不类”“糟蹋戏曲”,但我认为只要出来的结果是好的,管它是什么方式呢?我印象中《前门情思大碗茶》、还有川籍歌手陈小涛演唱的《麻辣烫》、《变脸》就非常好听,不喜欢戏曲的青年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慢慢地接触戏曲,从不排斥进而到喜爱。我一直认为好的戏歌的桥梁作用是非常大的,创作者和歌手更多地是在做普及,或者说是在做观众群的换代工作。

歌手态度

吴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关键词“推广”

我以前全心投入到黄梅歌的推广中,但这次的新专辑《仙女》是在流行的R&B曲风包裹下一个全新的音乐。它不是黄梅戏,但是,它就是要以一种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告诉大家黄梅戏的存在与活力,所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可以有多种渠道的。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并喜欢带有中国特点的文化艺术。当然,这种改革是在理解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并不伤害戏迷感情的前提下进行的。

刘欢(著名歌手)

关键词“改良”

通俗文化受欢迎是必然现象。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很难和通俗音乐“较劲”。和100年以前的观众相比,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已经起了变化,传统戏曲要赢得观众必须改良。改良过程中,艺术家要拿捏好尺度,不要把精髓改掉,改成了别的东西。

<成都日報>

[ Last edited by chiu_pat on 2005-6-7 at 12:42 ]

TOP

“目前为止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尝试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听者能够体会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改为:
在《susan 说》之前,做得最好的尝试是陈升的《北京一夜》才对
其实我们不过是罐头
过了期就不值得保留

TOP

文化就是要不断的交融,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京剧通过和流行音乐的融合而传播到青少年的生活中
使国粹得到传播,是好事
谁说女人心难猜   欠个人来爱

            

TOP

有交流才有融合,老大果然很伟大

TOP

这也是以后的一种必然趋势!!

老大加油啦!


老陶,你知不知道你的拥抱有多温暖!当你叫我名字的时候,我真的感动的不行了!记得你说的话,一定要再来,我们等你!

TOP

啊啊啊啊啊 
成都日报...
是今天还是昨天的

我只买了昨天的..没有啊 

马上去买....
[生活不是红色蓝色你必须选择一个 。]

TOP

Susan said nice till 爆!!!
:+: KkK :+:

TOP

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

阿!难怪我不喜欢这个歌。不过创意到是值得提倡。
喆服—黑龙江群11728124

TOP

寻找安阳的MM,GG。我的QQ,394923079

TOP

虽然陶不是第一的用京剧的,但是是用的最好的。呵呵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3:25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