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05-07-21/ 罗大佑:我很喜欢陶喆 <總匯> (7/26更新)

2005-07-21/ 罗大佑:我很喜欢陶喆 <總匯> (7/26更新)

北青网
7月21日,罗大佑在聊天室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以下是聊天片段:
网友:现在创作音乐是不是觉得压力会小一些,因为你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了?
罗大佑:这样讲,创作音乐已是生活里的一个必要成分.当它变成随时都要做的事情,应该就不是一个压力了.
网友:你觉得现在的一些年轻的歌手,创作人怎么样?
罗大佑:我觉得要坚持一点,做音乐人要坚持一点,所以我很喜欢陶喆,他出片不多.

注:以上资料来自红人上网,由于版权问题,无法展示给大家看.
    详情请见  http://live.ynet.com/Chatroom/chatroom.asp?roomid=7

[ 本帖最后由 chiu_pat 于 2005-7-27 23:07 编辑 ]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2005-07-26/ 羅大佑戀曲2005 稱年輕人喜歡陶喆很自然

2005年07月26日17:50

本月30日,羅大佑將來漢參加華語歌壇巨星演唱會,本報記者提前趕赴京城,對這位華語樂壇教父進行了深入採訪。

51歲的羅大佑被稱為「華語歌壇的音樂教父」,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他的歌曲影響一代人,除了那些膾炙人口的情歌,他的最大意義在於寫下無數飽含人文關懷和社會觀察的歌曲,那些歌曲,成就了上世紀80年代知識分子的重要音樂食糧。

什麼都是過去

在採訪前找到的資料中,無數的記者寫下了自己對他的崇敬。不過,這些盛名與膜拜在羅大佑看來,實在是不值得一提。他只肯回首看看這些作品,回憶起當初寫它的情形。「我寫歌一般都是先有曲,歌詞自然流淌——大部分的時候是這樣,但是很多時候想到我不能瞭解的事情,比如感情,比如天氣,我會想到第一句,然後往前推,一句又一句,然後有了這首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童年》。從老家移植到歌裡的榕樹,在生命的最初朦朦朧朧喜歡上的小女孩,都讓他感慨,「一個人一輩子最快樂的時間都是童年,當時的煩惱只有考試,長大後才發現自己原來度過了那麼一段快樂的時光。」

早在幾十年前羅大佑寫下的《未來主人翁》等歌曲,就已經描繪出當今的時代,電腦、虛擬空間、人們的距離感、預言都成了現實。羅大佑表示,越是這樣的時刻,越需要溫暖人心的歌曲,因此在北京演唱會的發佈會上他剪斷了所有的琴弦,要回到音樂的本質。

年輕人喜歡陶喆很自然

從音樂事業的巔峰走來,羅大佑去年推出了一張專輯《美麗島》,那是他相隔十年後再次出擊,還是睜大了看社會的眼睛,還有著一些尖銳與憤怒。只是它的反響和銷量,都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

羅大佑說,《美麗島》的準備超過10年,但遲遲未能推出,主要是發片的時機不對,也遇到很多事情,像「9·11」什麼的,出片的時間,大眾心理的感受,媒體製造的氣氛都要合拍,因此一直拖到現在。他堅信,這張唱片記錄了他十多年個人情感、經歷,就算是講社會批判,也是自己的感覺,想同大眾分享。至於唱片銷量和自己是否已經過氣,則不是他考慮的事情。「每首歌都是時代的語言,就像20世紀70年代聽劉家昌,60年代聽姚敏,50年代聽周璇,40年代聽京劇一樣,都有自己的道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陶喆也是一樣。」

雖然對現在的樂壇不與置評,但他在《美麗島》還是邀請了陶喆編曲,對年輕人的欣賞也毫不掩飾。對於那些新不如舊的評價,他淡然說,「我已經51歲了,我要找51歲該寫的歌,所以不要期望我再寫以前的東西。」不管說現在是他的創作瓶頸還是危機,那都是他音樂生涯的必經階段。
戀曲2005

在《美麗島》中,羅大佑唱給曾經的愛人李烈一首《停不了的愛人》,並表示,再也不會結婚了,但肯定還會戀愛。「沒說不談戀愛,談一段時間就夠了,喜歡若即若離的感覺。」他聲稱,自己有著在旁人看來很奇怪的生活習慣,早上10時睡覺,下午四五時起來,寫東西到早上7時,煙不離手一般人不能接受,結過一次婚已經有了教訓。「人就是找個伴嘛,人不能一天到晚談戀愛。有位老朋友說,一個人的一生要有點老本、有個老伴,然後有老友,就夠了。」

不過,在今年4月,羅大佑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訪問時承認自己正在戀愛,只是對方一切都保密。他曾經說過,自己寫下的每首情歌都有自身戀愛的一點影子。當年李烈曾經說他性格火爆不易相處,以及他像個長大的孩子不會心疼人,可是都已經過去。以他現在這個年紀,依然可以投入一段感情,這樣保護一段感情,我們如何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戀曲2005」會和《是否》、《愛的箴言》、《戀曲1980》、《戀曲1990》一樣動人?

記者手記

這是我經歷過的最慘烈的一次採訪,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了30分鐘,傳說中的教父仍舊不見蹤影。當他終於出現時,我們卻被告知此前約的是5分鐘的電視訪問,而且問題是事先約定的武漢印象。6家媒體的記者問題只說了半句就眼睜睜地看著教父呼嘯而去,前往位於八大處的攝影棚接受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的訪問。不甘心的我們像「狗仔」一樣跟車跟到人煙稀少的香山腳下,聽到的卻是早已經看過的關於黑衣墨鏡的問題,話題輕鬆卻幾乎無關音樂,無關想法。我們只能豎起耳朵,捕捉著一個個瞬間和一點點閃光的語言,一邊還和經紀爭取更多的機會。

這是一個大牌的時代,無論明星還是媒體,都難以逃脫。我們的教父也是這樣,過去的無數經典之作成就了他,而今日他不再像當初那樣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不再用黑衣墨鏡掩飾自己的恐懼和內向,可是在上場前我分明看到,他還是一樣會緊張,他的手輕輕拍打著膝蓋,臉部的肌肉有一點點痙攣——他最擅長的還是那些旋律,而我習慣的,依然是他的過去,那種陌生卻又熟悉的距離。記者王娟/文

<< 漢網-長江日報 >>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3:22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