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王国:印度电影
1895年岁末电影刚在法国诞生,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
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令世人景仰,植根印度文化的电影以迷人的歌舞、深奥的哲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印度有以不同语言拍片的三大制片中心:孟买(印地语)、加尔各答(孟加拉语)、马德拉斯(泰米尔语);65家制片厂向9000家电影院提供15种语言的影片,影片年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被称作“电影王国”。
印度神话与无声片的全盛期1912年, D G法尔格(又译巴尔吉)创办了印度第一个电影企业——印度斯坦电影公司,拍摄了印度第一部长故事片《拉迦·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他首次起用女演员,将印度神话改编成电影,率先采用特技摄影,创立了印度电影的叙事模式,因而成为印度民族电影与电影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印度电影之父”。
B贝塔尔(又译潘特)以注重运用富丽堂皇的布景拍摄气势宏大的场面而闻名,早期代表作有《塞兰德里》、《西纳加尔》等。
印度无声片的全盛期是 20年代,这一时期形成了三大制片中心: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影片的题材转向现代,风格上开始受到好莱坞的影响。有声片的崛起与现实主义先驱的创作活动1931年,A伊拉尼拍摄了印度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真主保佑》.随后一些公司相继投入资金支持有声片的创作。很快综合了传统音乐、戏剧、舞蹈演出的有声片便以绝对优势压倒无声片而迅速风靡全国。
30年代,欧美电影大量涌入印度.影坛出现了模仿西方艺术手法的倾向。与此相反,一批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参加民族独立运动的进步人土加盟电影,为印度电影带来新的希望。RV.森特拉姆相继拍摄了《牺牲》、《不速之客》等探索社会问题的作品。K.A阿巴斯最初从事影评工作,1936年进入孟买有声公司任编剧。其作品具有新闻记者的敏感和尖锐性。DK、博斯将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音画蒙太奇理论导入创作实践,杜绝对音乐声的滥用.所拍出的影片令人耳目一新,其传记片《乔第达斯》引起轰动,《比达波第》被称作“经典作品”。上述三人成为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者!
“新电影”运动与社会派商业片
二战时期,在殖民政府的控制下,印度制片人只得转向轻歌舞片的创作,造成上述影片泛褴一时。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印度独立为民族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C阿南德的(贫民区)(获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作品奖)、森特拉姆的(柯棵华大夫)、阿巴斯的《大地之子》U尚卡尔的(幻想)等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民族电影的崛起与发展为50年代新电影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0年代以S雷伊、M森为首的新电影派提出“电影不是低水平纯娱乐手段,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形式,应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受到国际影坛的重视。雷伊、B洛埃、M森等人的作品还先后在国际上获奖。
60年代,他们在“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上进行了新的探索。雷伊走向作家电影,他的《大城市》《杰尔娜塔》连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M森刚走向政治电影;新电影运动的倡导者C阿南德组建了喜马拉雅影业公司,他们的艺术活动与商业电影的制作形成相抗衡的局面。
电影技术的迅速现代化为印度商业电影添翅加翼,在传统情节剧与歌舞的模式中追求艺术风格上的兼收并蓄和社会批判与清醒的社会意识相结合创造了印度电影史上社会派艺术商业片的辉煌篇章。R卡普尔部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和发扬印度歌舞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校社会意义的艺术性商业片,并获得巨大成功,作品〈流浪者〉轰动印度和国际影坛,他本人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导演和演员。他担任制片的〈擦鞋童〉贴近社会改革思潮,并以大量穿插歌曲成为印度商业片的典范,对代中度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盛不衰 后继有人
政治电影以丰富的内容、现实主义的风格成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继者以“新现实主义”、“社会派作家”加盟这一流派而延续至八九十年代。他们之中有被誉为“80年代新现实主义作家”的B·达斯古浦塔,代表作《异口同声苦》、《归来》。同时,G尼哈拉尼的《受伤者的呐喊》、《半真半假》,K梅弗塔的《童话》、《辣椒面》,G.戈修的《渡河》、《占领》,A高帕拉里修南的《面对面》等影片以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涉及社会问题,富于挑战性与探索性而受到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女导演也在悄然走上国际影坛。M.奈尔执导的实验电影《你好,孟买》获基纳金摄影机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7年,勇于探索的电影编剧S贾维德创作了印度电影史上稀有的幻想型作品《印度先生》,继70年代的《复仇的火焰》等片再次引起轰动。1988年,印度电影处于萧条时期,N侯赛因与其子孟舒尔一同创作了爱情故事片《冷暖人间》,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印度影坛掀起拍爱情片的热潮,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具有社会意义又有娱乐价值的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印度电影带来新的繁荣。
以上内容转自
http://post.baidu.com/f?kz=2045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