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喆的“凡人歌”《太美丽》要突破还是要回归?(《音乐周刊》)

陶喆的“凡人歌”《太美丽》要突破还是要回归?(《音乐周刊》)

 在华语音乐圈,勿庸置疑,陶喆已经被摆在一个“R&B教父”的江湖地位,人们习惯了对他尊崇地仰视,他也必须高高在上,永往直前,不准回头,倘若不是这样,他就是不思进取,这一切,都报应在大众对他于8月初正式发行的新专辑《太美丽》上面,它所直面的一个大批判,就是陶喆平庸了


  问题是:陶喆一定就不可以平凡吗?

        关于陶喆的过去和故事,大家已经知道的不比我们知道的少,所以这次不在我们《音乐周刊》重点讨论的范围。我们就想把焦点对准他的新作和出了新作的他,围绕着这两点目前所产生一切置疑和批评,我们来与陶喆本人一一探究。


  焦点一:平淡


  先来看媒体上刊出的两段关于《太美丽》这张专辑的评论。


  “陶大师,你的锐气和新意到哪里去了呢?那些与众不同、听了让人拍手称快、如醍醐灌顶的配乐和编曲,又到哪里去了呢?单调的主题,乏味的旋律,即使唱法炉火纯青、舌灿如花,但没有激起歌迷一块唱的劲头,这就意味着失败。”


  “不容回避,陶喆的创作水准正在迅速下降,虽然专辑涵盖了他擅长或不擅长的多种曲风,但最致命的是他再次重复了自己。”


  这样的两段评论可以说是代表了歌迷在面对这张专辑时一种主流的意见,主流到陶喆本人都没有办法回避,或者说他心里其实早已准备好了会有这种面对。“有听到这样一些声音吧。”陶喆说,“我听到这张专辑时,我觉得其实它非常的丰富,我反而会觉得之前的专辑在体裁上在风格上没有那么地统一,我一直想追求做一张非常统一的专辑,如果我在《太美丽》中突然出现一首像《黑色柳丁》或是像《鬼》这样的歌曲,你觉得这张专辑会变得更丰富吗?对我来说,那种感觉反而是很刻意的。”


  至于大家批评到这张专辑的风格单一,陶喆也进一步剖析到背后可能的成因,他说欧美的一些好音乐时往往在整体上是很统一的,它不会突然冒出来一首很不一样的歌。可是在亚洲,人们就习惯在做一张专辑时,里面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大家也不会觉得怪,而从目前唱片市场的现状来看,这也正是大部分唱片公司在制作歌手时都趋之若骛的一种做法。“但是如果在欧美你做这样的一个东西,大家的接受程度就会非常的低,因为突然在一首慢歌之后听到一首很劲爆的歌曲,你觉得会怎么样?”陶喆说,对他来说,这张专辑反而是不平淡的,“这个专辑它可能不会是那样看起来比较犀利比较有攻击性的东西,但实际上它里面是有很多的挣扎,里面有很多的黑跟白,还有些灰。”


  焦点二:突破


  说到突破,笔者也同样有一个疑问,是不是作为一个有了固定声名的音乐人,他就一定要把“突破”二字放在他创作思想的首要位置?我们看到了太多事先张扬的“突破性”作品,最终的结果原来就是“突出破绽”,那么音乐人究竟要如何面对“突破”,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突破”?


  陶喆说他的确也曾经跟很多人聊过这个问题,“如果为了突破而突破,那不是我个人的一个出发点,我觉得为了做任何事情而去做,那个东西是不会比你做了一件事情然后突然发现它就是一个好东西的那种感觉要好。”陶喆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好像妈妈在生孩子一样,每个妈妈都会希望,比如如果是男孩的话,就希望他很高很帅很强壮什么的,可是孩子生出来后到底会是什么样,我们都是不知道的,“我觉得做一张专辑,就像你刚刚讲的,尤其是对一个真正做音乐的人来讲,有时真是很难完全去掌控生出来的东西会是怎么样,如果你不是一个做音乐的人,你是一个歌手,你旁边有很多细化工作的人,然后跟你讲这张专辑叫《太美丽》,你要写一首歌叫《祝你幸福》,你要写一首歌是讲婚姻的,那我们可以设定好,我们也可以哗众取宠,我们也可以去看看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然后我们再拿来做,比较悲哀的是,现在市场上有80%的东西都是在这么做。”


而具体到这张专辑,陶喆说当中其实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要说音乐的风格,我也做了目前在华语市场没有人在做的一个东西,就是SOUL——灵魂音乐,比较60年代的一些东西。”陶喆介绍说,这张专辑里用到的一些鼓,都是真的鼓,而不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这就像回到60年代,用真的乐器来做一首真的情歌,不像现在做音乐,都是用假的钢琴,假的弦乐假的鼓。“这就是用一种摇滚的态度来做情歌”,这应该就是陶喆所指的突破所在,但他也坦言,在这张专辑里的一些新的东西,“没有那么高调,没有那么明显”,原因是他觉得:“现在可能我们现在的大环境,大家的口味变得比较重,可能是要看到一些比较重的东西,他才会觉得,哦,那是新的,可能对一个做音乐做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讲,你不会想到要去做这样的东西,就好像你听到STING的音乐,你不会发现突然会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跳出来,但是如果你去听‘黑眼豆豆’的音乐,就会不断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跳出来。”


        焦点三:回归


  在《太美丽》这张专辑出来之前,陶喆就事先在自己的网络日志里就预告说:这张专辑或许不像前两张专辑那样尖锐而充满争议性,而是要回归陶喆的内心世界,“在记忆的底层,寻找最纯真而动人的赤子之梦”。


  许多对于陶喆的争议也正集中于此。从前的陶喆,在作品里总是一种戏谑的批判态度来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将他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失望尖锐在挑在众人眼前,这是它的音乐在音乐之外而另有的一番重量,而正是这个重量,使得他在整个R&B的乱潮中仍可区别于他人而始终傲立。这一张当中,陶喆似乎成了一个关起门来只在乎自己的,一个甜腻腻的温柔而浪漫的小男人。


  陶喆笑说:“倒也没有,我觉得我还有那种暴烈的东西,只是在这张专辑里不太适合去表现一些太有看法的东西。”他说他的这种转变,只是一个男人在过了35岁以后自然而然的思想过程,“如果你只有20岁,你活在今天的当下,你会去想着今天的那些事情,可是当你过了30岁,你会变得比较得怀旧,变得比较会注意和重视时间、青春的流逝,所以我觉得歌曲是来讲这个的,它在讲爱的伟大和美丽,也在讲时间和青春的重要性,所以这几个东西是《太美丽》这张专辑的一个主题。”


  其实在笔者个人看来,在我们的音乐圈总会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就是一个人似乎只有把眼睛盯在外面,心怀天下,那才是真正有了思想有了价值。这次同样有人对陶喆提出这样的意见:为什么流行歌手总要唱情歌呢?为什么把唱片总是定义在个人的小生活,躲藏在一个所谓的美好家园里喃喃自语。但反向的思维是否绝对正确,这也待另说。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时候,当你还不具备足够的心胸与见识去普度天下时,还不如踏实下来,讲把你自己内心的那点东西先讲清了再说。回归内心,有时正是我们的音乐人所欠缺的一种勇气。


  陶喆表示深有同感:“这张专辑做完了之后,有很多台湾的媒体在炒作,当时其实我非常希望在音乐在专辑里面能够透露,你听到了什么东西,就是我在想什么,而不是我在一个什么概念后面隐藏,不想告诉你太多。所以我希望在创作当中可以透明可以真实,但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当然同时你也会被别人误解。”


  焦点四:商业


  还有一种集中的意见,是说陶喆这张《太美丽》走了一种大众情歌的路线,仿佛商业流水线上出来的统一化作品,没有了灵气与个性。另外也有人指出,《太美丽》出炉之前,有太多与音乐无关的事情出来参与了造势,先行就为这张专辑笼罩上了一层商业化的氛围。专辑出炉之后,人们发现,一张专辑里居然收录了四首广告歌。


  “不是四首,是三首,要真是四首就好了!”陶喆笑着纠正,并解释说,三首广告歌曲其实都人家跟他约歌的,“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讲,商业不见得就是一件不好的东西,可以商业但不要妥协,不做音乐上的妥协。对我来讲,我会尽量保有音乐上的一些东西,当然也要让客户让厂商满意。”


  其实并非陶喆一人,几乎所有的当红艺人都会经常面临着关于商业化的质疑,“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两难,如果我们没有一些代言,没有一些商业的机会让大家看到你,对不起,那你就是不红;可是看到你太多了,人家就会觉得你商业了。两面的情况我都会经常遇到,比如一些歌迷就会跟我讲,陶喆你为什么要拍那个广告,你如果不拍那个的话我们会更爱你,我说对,可是如果我不拍那个广告的话你就看不到我,我上电视上电台做访问,因为除了这些方式你没有别的办法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你,也是因为这个;但同时我也听到一些歌迷对我说,陶喆你为什么不接广告,你看周杰伦王力宏他们都接了很多广告,然后又有另外一些说法。所以我觉得在这些当中要作一个平衡,你的主干线是什么。”

TOP

陶喆:我的专辑是给懂音乐的人听的。

TOP

这片文章并非批判
而是面对如此之多的批判,与陶一起所作的探讨
里面有很多陶的内心想法
恐怕很多人面对这么多的文字没耐心的读完吧

TOP

陶喆一直是一个比较自我的歌手,从他的歌已经足已了解他的为人,他总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太美丽>唱的是陶喆他自己,这就足够了
没有必要为了市场而做什么样的音乐

TOP

这个专辑它可能不会是那样看起来比较犀利比较有攻击性的东西,但实际上它里面是有很多的挣扎,里面有很多的黑跟白,还有些灰只有懂得人才明白
∞∞∞∞∞∞∞∞∞∞∞∞ ∞∞∞∞∞∞∞∞∞∞∞∞∞∞∞∞∞∞∞∞
           ¨○●‘如果愛
            ˊ         請深愛"

TOP

这些人适合活在文化大革命的年头......

TOP

难得看到一篇比较客观的文章..........

TOP


有个偶像对我们说,有个伟大的人曾经对他说, "为什么不作音乐的人会作乐评,他们有什么资格"
仔细想想也对额
人总是喜欢搬弄些东西出来

TOP

他做的开心,我们听的愉快,就足够了,其他扯淡

TOP

批判他的确实不少,不过不也正象他说的那样,他想用这张专集表现些生命中的美丽,自然会平淡很多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5:46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