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太美丽>,.一代宗师也准备归隐江湖,对原本世间许多看不开的事都看开了,一改往日的批判风格,从而反璞归真.放下一切江湖恩怨,却在夕阳西下之时回味身入江湖前的无限取事.
这也是一种境界!
其实我为陶喆感到一丝悲哀,应该说是为中国听众感到悲哀. 陶喆对于中国来说,就像一个音乐的导师.而他所面对的学生,却是…
当97年流行音乐正青黄不接的时候,陶喆把最原滋原味的美式R&B带入了中国.当时确实震惊了华语乐坛,但可悲的是只限于香港和台湾,大陆歌迷们对这种”怪腔怪调”无法接受甚至不屑一顾.到<I’M OK>出来时,陶喆在中国大陆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红”.相信看过<11号产房>的朋友们都记得这句话:我们相当于是把五年级的课程让一年级的学生去学.确实,中国流行音乐在R&B传进来之前单一得出奇.虽然各种风格都有,但真正普及流行开的却都没几个(今天也一样),就连摇滚这种在国外普及到不能在普及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也展现得相当羞涩.你们可以数数,在中国(主要是大陆地区)真正流行起来的摇滚明星有几个?罗大佑,BEYOND,崔健,零点, 臧天朔,,唐朝,迪克,动力火车.而这里面有的歌手的风格也逐渐大流化.是中国缺乏摇滚人才吗?我想不是,今天玩摇滚的年轻人很多.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我们这些一年级学生!!!现在是经济时代,没有市场的音乐就没有发言权,而现在的听众市场大多数就是由一年级学生组成的.唱片公司才不会管中国的音乐界进步还是退后,对他们来说,什么音乐赚钱就是好音乐,就是获奖多的音乐!而对于那些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一见自己喜欢的音乐获奖这么多,更是以为自己成绩优异,品位甚高.其实他们永远在留级…
等到JAY出来的时候,号称R&B的时代来了,一年级学生们又学到了一课:”哦,那就是R&B.传说R&B是五年级的课程,我听着怎么这么简单啊?”于是如获至宝,真以为自己已经升到了五年级,以为自己已经听懂了国际的时代声音.
这里不是为了贬低JAY,其实这也是JAY值得人佩服的地方,他将R&B的难度降了几个级别给学生们听,使大家都接受.虽然那种降了难度的东东其实已经不是R&B,但这又何妨,就当是人家JAY自创的一种结合了R&B和RAP的音乐形式.这对学生们接受地道的R&B无疑打下了基础,这一点上,JAY功不可没.
可能很多歌迷都是从<黑柳>认识陶喆的.因为当时JAY式R&B正流行全国,而也有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地从一些盗版上听到了陶喆的R&B,虽然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陶喆.而当一些朋友静下心来听陶喆的歌时,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五年级要学的R&B是这个啊!怪不得听了这么久才觉得好听!”
在<黑柳>冲击着唱片市场的时候,也有不少歌迷为他的沉重曲风感到不适应,甚至有很多人不喜欢<黑色柳丁>这首主打歌.在<11号产房>中陶喆也有说到:”黑色柳丁是<黑柳>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但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欢他.”说完他淡淡一笑.
那一笑,包含了很多无奈,对自己的无奈,对中国音乐界的无奈.对自己,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他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对中国音乐界,他能有什么办法,他能说那些歌迷档次低吗?不能.他能说音乐界沉沦吗?也不能.
因此,你可以想象,他在洛杉矶的屋顶上,身抱吉他,背对夕阳,独自唱着这首<黑色柳丁>的落寞情景.如果你真的不喜欢<黑色柳丁>这首歌,说明你根本不懂陶喆.
随着<太平盛世>的推出,人们仿佛又习惯了他这种尖锐的风格.而当<太美丽>出来时,又有人站出来说什么商业化了,风格没有争议性了.我想问:你们到底要什么!你们是想陶喆一直这样呐喊下去嘛.你想想当你37岁时,你还会像一个愤青一样吗?看似浪漫平静的曲风下,真的掩埋了陶喆那充满正义感的心吗?
你错了,陶喆还是以前的陶喆.你以为他不唱出来就等于放弃了对世间的批判和争议吗?你知道他内心的挣扎吗?陶喆自己也说过,人生就像一场灰色喜剧,上天说不定哪天就幽默你一下.可是他始终是很乐观地去面对.从音乐上说,如果<黑柳>和<太平>是陶喆在向世间的阴暗和丑恶宣泄呐喊,<太美丽>不就是陶喆笑对人生的写照吗?因为他从来没有屈服!!!陶喆在多年的音乐历程中尽情上演着自己华丽音乐剧,难道就不允许他以功德圆满的姿态退出这纷扰的歌坛吗?你看哪位大人物在退出高位时还在死抱着不满和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