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h carey》到《emotions》时期她声音没有太大变化,唱高音时真声比例都较大(这就跟现在的CA是同样的情况)。我认为,那时她的声音能让她引以为敖,但却不是她最颠峰最动听的声音,低音深沉,却缺乏共鸣亮点,中音带着少许绵绵的沙哑声,而高音,明亮饱满的原因是她高音使的劲很大,上高音真声比例很重,有的甚至是完全的真声,这样对嗓子的耗损就要相对大很多,如果一个歌手在十年内都这么唱的话,声音保准完蛋,再好的嗓音都经不起如此长时间的强力冲击。要知道,一个人在唱高音的时候,高音越往高处走,混声的比例就越大,与此同时,你投入的力气越大,你真声的比例也会加强,你声音的穿透力就更加强大,这点大家可以在Make it happen和emotions中看出来,尤其是make it happen高潮部分:“I once was lost,but now i’m found...”,这几句高亢嘹亮震天动地的高音,都是声音加力道的表现,这是混声比例少到极点近乎完全的真声高音的发泄,结合情感的爆发,仔细听就可以听出,声音的力道和声音的饱满度成正比,而且本来高音的母音都是“o”音,通过玛利亚唱出来后是接近“Ah”的声音, 要知道,“Ah”音的高音一直都是美声学派难以攻克的心腹大患,要想用美声唱法唱出“Ah”高音那绝非一般的困难,因此“Ah”音的高音在美声唱法中都被巧妙地进化为接近“o”音。在通俗唱法中,就相对简单一些,但要想在高处唱出强有力的“Ah”音, 除了掌握好应有的技巧外,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极大的气力和良好的头腔共鸣的,玛利亚在唱那几句高音时就是满足以上俩点,所以可想而知其震撼力了,有人曾经比喻过,make it happen高潮那几句高音,是上帝发怒的声音...
只要掌握好咽音的技巧,找对头腔共鸣,然后加上锻炼出来的肺活量和十足的力道,她的声音就能顺畅地直通天际,由此可见玛利亚早期的声音可以说是很少带任何修饰的,所以给人有点野的感觉,这样唱虽然能满足某些歌曲的素质并且达到歌曲要求的意境效果,但对嗓子也存在一定的损耗。
另说一点,“Ah”高音 和“U”高音都是声乐学中的难点,“U”是闭口音,要唱出闭口音的高音是得需要良好的技巧的,所以它被列为声学中的难点。“U”高音的掌握体现的是对头腔共鸣气息的运用;而“Ah”音是开口音,声音是分散开的,所以很难使其集中起来以达到头腔共鸣,“Ah”高音则是表现咽音技巧和展现声音魅力的最好的一个母音。能把“Ah”高音唱出力道并且带有穿透力的人一直都被传统的保守声学派认为是有“声音暴力倾向”。
在“Ah”音高音方面,惠特尼和AF做得就非常棒,她们的“Ah”高音在科学发声的机理上保持着强大的横向张力同时不失纵向高度。大家可以去听Alicia keys的How come you don’t call me anymore,当中的一句“Ah”高音,是黑人比较纯正的呐喊式的“Ah”音,高音非常嘹亮,张力十足,音高为 g#3。
这里说一下咽音,虽然不知道教科书上对咽音和其发声原理如何完整地解释,但我可以说出我对咽音的理解。(哪位知道的话,不妨把内容贴出来)
咽音理所当然指的就是咽部发出来的声音,咽部指的就是人的后颚处还再往下一点,靠近喉咙上方的那个地方,如掌握好这个技巧,在发声的时候,咽壁的肌肉会收紧并向后打开,使咽道扩大,这时,声音就会从声带穿出来,集中地顺着咽壁直上通到鼻腔再到头腔,最终从眉宇间穿透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咽音。人在高音处混声的比例越大,头腔共鸣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因此,要想混声在一定的高度能达到头腔共鸣产生的亮度和穿透力,也就必须借助咽音。大家都知道唱戏剧的吧,不管是京剧粤剧什么剧都好,他(她)们的声音基础都在咽部,上次那个国粹版的《至少还有你》相信不少人听了吧,是否觉得他(她)们的声音都很高亢?是否觉得它们的声音很尖锐刺耳并且具有及强的穿透力?那就是咽音的原理。咽音无论在美声还是通俗上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我国我民族唱法内。我个人认为,目前华语圈黄绮珊的咽音技巧尤为突出,她精通民族和美声唱法,在《只有你》中,三大唱法有益结合,甚至给人乾坤混淆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对声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是阅历的丰富和生活的磨练让她成熟了许多,玛利亚在声音的表现上收敛不少,对声音的掌握已提深了一层次,在《music box》之前就体现在了《MTV unplugged》里,她的现场水准大家有目共睹,声音把握得非常自如,emotions不急噪,改调子换风格唱;make it happen不狠拼,能躲则躲,换另一种方式一样拼高音;最完美当然要数I’ll be there,前半段声音柔和干净,后半段激情四溢,高音质量把持得非常好,伸缩自如的声音再次证明了她live的实力,整首歌的表现有资格达到录音室水准,证明了她不是只能在录音棚里“做技巧”和狂喊的歌手。live中的每首歌都把持地相当平稳,这跟歌手优良的心理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当然,也有降调和避高音的情况,推到后边细谈)。《Music box》整张专集中,声音的表现明显要内敛许多, 这也是受到其转型影响的结果,她总该知道,什么样风格的歌曲就该怎样唱。anytime you need a firend 中的高音,不失以往的高亢和力道但却保持着应有的内敛,刚柔并进, 我一直认为这是玛利亚生涯中少数能把持得非常漂亮完美的高音;Hero中整体的音色把握的最好,声音收方得很自如,高音不再以劲道驰骋,而转为内敛,对情感的运用更加深入;在Whithout you中,玛利亚的整体音域被完整鲜明地体现出来,从低沉到高亢,声音线条很流畅,这也是她生涯中少数能体现其声音特色的歌曲之一,她对声音的把握比以往熟练许多。
在经过那几年之后,她终于重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声音,《Daydream》时期,她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懂得了如何发挥自己声音另一个最亮点。 在演绎上,更加注重了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对细节的处理丝丝入扣,在声音技巧上,对弱音掌握越加纯熟,玛利亚淘汰掉了她以往少许绵绵的沙哑感觉,做到了换声点的越加模糊,使其真假声转换自如,以到达到弱音呈漂浮的状态。one sweet day 中,她表现声音的手法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玛利亚展现了其高音区独特的音色和技巧,高潮部分声音持久地徘徊在高音区,自如穿梭,一些具有难度的高声区华彩层出不穷。在这里,她整体音域的音色已经持之平衡,高音少了以往的饱满和力道,特别注重咽音技巧,加入了更多的混声,声音更加细腻,更加婉转,显得即柔软妩媚又高亢嘹亮。这段时期音色相对她其它时期来说是最干净的一个阶段,在声音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低音共鸣已经加强;中音保持着其内敛的特质却不失圆润;高音则透彻光亮,加入了咽音技巧后,声音在高处韧性十足,收放自如。这个阶段其女高音的声音特质完全展现出来。
但我觉得,从《music box》以来, 她高音区以下的音域中,如果嗓音保持在相对放松的状态,她的音色就会呈现一种不完全的干净。与她早期声音呈绵绵的沙哑不同,如今其声音呈现出好比气流与颗粒物状体摩擦发出的沙沙的音色,当然,这指是她的嗓子在不是很紧张,适度放轻松的状态下的情况,就好比她在唱When I saw you中forver时的状态,虽然她能将声音连贯流畅地表现出来,中声区真假声转换虽然显得更加熟练,但往往这种状态下这种音色越加明显,在音质上,可以听出不干净的痕迹, 如果这种痕迹特别明显,就会影响到声音的流畅性,但如果其咽部和声带稍微一收紧,她的声音就可以更加集中,此时不干净的痕迹就会不付存在。
这个阶段是她声音表现的颠峰期,整体音色把持得相当平衡,低音加强了头腔共鸣,改掉了以往深沉昏暗的音色;中音铿锵圆润,韧性十足,使其游走于高低间更加自由;高音少了以往的浑厚,在发挥时省掉更多真声,加入了假声成分,其高音更加收放自如,音色尽量扯平中音区的音色。在演绎上,玛利亚的表现步步到位,没有节外生枝,没有画蛇添足,也没有含苞不放,一切都在中归中矩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光芒。在93的大剧场的live中都可以看出她现场保持声音质量的方法,就是尽量减轻高强度的高音,高音混声的成分增多,使自己的声带减轻负担,保持Live后半部分声音的质量,最终保证整场演出的水准。
另小侃一翻,
在声乐里,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等之类的定义。
以前在别的论坛看到有人讨论,他们竟然以音域著称来定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有的声乐教科书上甚至还有“男高音”音域为哪到哪,“女高音”音域为哪到哪,真是让人费解。其实,“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指的是某个人声音在一定高低区域里的音色,因此,对它们的定义不是来自音域,而是看一个人在发声时的音色,因为一般同性别的每个人的音域相差不大,因此,音域不是定义一个人的声音的标准。
如果你的音色在一定范围的高低音域内都能保持明亮并且具有穿透力,那么你将被规划在“男(女)高音”范畴内。之所以定义为“男(女)高音”,很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由于声音的密度比较大,音色显得很嘹亮和赋穿透力,因此声音听起来偏高。玛利亚和Whitney还有Celine甚至是CA都可以算做是意义上的女高音,这当中要数Whitney和CA较为标志,她俩的音色都非常明亮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并且在一定的高低音范围内都能保持着如此的音色。
而音色圆润饱满的则被规划到“男(女)中音”去,“男(女)中音”音色也有相当的亮度,但杀伤力不及“男(女)高音”,他们的音色不象“男(女)高音”的音色给人以穿心透骨的感觉一样,而是非常舒服的,丰满润滑的,对耳膜的冲击不大。
在美声学派中,如果你的音色低沉、幽暗或者沙哑,则代表你不是块唱歌的料,换句话说,如果要唱好歌,你就必须让你的声音在一定高低音内保持着你:(1)丰富的头腔共鸣、(2)强大的穿透力、(3)洪亮宽大的声音。要做到以上几点,你就要使自己的声音更加集中,声音越集中,音色就越明亮越有穿透力, 如果你做不到, 则代表你不适合唱歌。所以,做到以上三点的人有非常好的,有次之的,也有做得不怎么好的,当然,这跟先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后天因素。对以上三点做得好的人,音色就可以达到最高标准,其次就是其次的标准。所以,“男(女)高音”是美声学派中衡量优质声音的最高标准。
而至于大家所提到的所谓的“女低音”,这着实没法定义。
男人的声带宽而厚,因此他可以发出低沉厚实的声音,女人的声带则比较薄而窄,所以,她不能发出那种类型的声音。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女声的总体声区高于男声,男声的key可以下降到使人的声音极其低沉浑厚的音区,而女声Key注定了她的声音不能在那个音区出现,这方面限制了她。
所以至今(好象,不太确定)没有“女低音”,就好比没有“花腔男高音”这种说法一样。尽管有部分男声可以唱出很高的假音, 听起来很象花腔的声音,但真正与女声花腔的区域比起来则还有一段距离。
有人认为toni braxton可以算做是意义上的女低音,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也不好说是对的,
定义一个人的声音是否“男(女)高音、中音”的方法就是看一个人在唱中声区时的音色,如果一个人中声区的音色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被定义在什么样的范畴内,toni的声音虽然低沉浑厚甚至已经接近男声中低音区的音色,但前提是她必须在低声区唱出来的音色才能是如此,而到了中声区她的音色相对来说则不会太浑厚了。
这里提一下,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梅艳芳的声音,不说你们都不知道,我测过她最近很多首歌曲的音区,发现她的Key跟男声的key是一样的,我发现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声区一直在往下降,她的声音至今可以降到男声低音区了,这是目前在通俗唱法女声的领域里除了她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至少是目前我察觉到的所有女歌手中唯一一位能使声音下降到男声低音区域的,连华语乐坛中俩位声区偏低的女歌手欧阳菲菲和蔡琴都做不到如此。建议大家多去听听去唱唱就知道了,她的高音区和低音区跟男声Key基本持平,男声唱她的大部分歌根本不用降调。
好多人都认为,《Butterfly》是玛利亚继《Music box》后音乐的另一个转折点,也是她声音滑坡的一个标志。我认为这才是她声音表现的颠峰期,毕竟她这张专辑大部分歌曲都是在96年录制的,此时,I still believe和《rainbow》的那种状况并没有出现。在这里,玛利亚的声音表现得无懈可击,整体音域的音色把持得越加平衡,更加明亮。当然,大家更多看到的是玛利亚注重了“气声”的运用,所谓的“气声”,其实就是玛利亚运用假声和气息时的一种音色,她在运用假声时,夹杂着大量的气流,气流在通过声带时与声带发生摩擦,因此发出沙沙的声音,所以大伙总爱俗称为气声。不少人都以为玛利亚中低音区甚至是低音区能用假声,O holy night2000中前半段部分的假声可以说很低了,大概都在她中低音区到中音区的那个范围,其实一个人在中低音区用假声就已经很困难,低音区根本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