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Category.cfm?CategoryID=1550&SpecialsID=144
【明報專訊】有些人,用盡一生,去建立自己的夢想;有些人,用盡一生,都不知自己想有什麼夢想;更有一些人,在一生裏為自己建立不同的夢想。「音樂教父」陶喆屬於後類,因當他成功追尋了自己的夢後,他又跳進了另一個夢想;這一次,他想當導演,為了完成這個夢,他告訴自己﹕「可能到頭來會覺得失落與失望,不過人生走到38歲了,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陶喆近年很少到香港,這次他為了本月22日開鑼的3場紅館演唱會,他來了香港一趟宣傳。雖然他還是興致勃勃地談他的《123我是木頭人演唱會》,不過他多次提到,今次之後,起碼這幾年內都不會再開演唱會,好像有點「告別」的意味。
我問陶喆﹕「你做了導演之後,會否不唱歌了?」
他說﹕「現在做音樂,已不及以前有滿足感,因為市場在改變,不管你怎樣認真去做,樂迷都不願買唱片,只會下載,更是非法的下載,實在很心痛!但電影就能給我滿足感嗎?這又不一定,但這是一個想了很多年的夢想,所以我就要實踐了。」
為觀眾拍優質電影
陶喆早已有自己一套慨念,包括他要開拍的電影在內。他說﹕「在我的人生規劃當中,本來已經要拍戲了,但一直都在錄唱片,然後又忙巡迴演唱會,到去年尾,我跟自己說拍戲的計劃,應該是時候實踐了,所以今年6月後,所有演唱會都完成,應該可以開始了。」
「在這個時候拍戲,是否覺得自己的名氣,會有很多人願意投資?甚至對賣座有信心?」
他卻搖搖頭說﹕「我從沒有想得太過美好,雖然表面看來我們華人的電影票房很好,但我卻不覺得在質素上是愈拍愈好。」說起電影,和講音樂般滔滔不絕,他有自己一套理論﹕「雖然現在要找投資者不難,而且機會頗多,不過我發覺很多華語電影,花了很多很多錢在卡士(名氣演員)上,但品質呢?卻不是放在首位,因華人看電影第一個條件就是——明星,還要是大堆頭就是好電影。但在外國呢?很多賣座的電影,都是一些小品式製作,因為他們是看電影內容,大家就因為太明白華人的消費習慣,所以不斷供給他們的消費品味,就是重包裝、不重質。都是3年級的程度,已說是觀眾最喜歡,其實觀眾是可以接受到5年級程度甚至更高的,只不過大家都怕沒有賣座保證,於是就永遠都在這個程度不願進步,就變成退步了。」
實現夢想怕老來後悔
在樂壇,他是「音樂教父」,但在影壇,他卻是「影圈新人」,即使再尊稱他做「影壇新貴」也好,但他在影壇,的確是毫無經驗,他可會擔心沒有樂壇般成績呢?
陶喆說﹕「我早已有心理準備,可能到頭來會覺得好失落與失望,不過人生走到38歲了,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否則老來會後悔,反問自己怎麼當年有能力都不去實現自己的夢?現時對我來說最大挑戰的,就是要給觀眾看到更好、更有質素的電影。」陶在大學讀電影,他可以說是「科班出身」。
「其實你有否覺得,香港人看音樂會,同樣也是把花巧包裝放在首位,他們覺得要看到『目不暇給』才是物有所值的演唱會。」
陶喆不停的點頭說﹕「絕對是這樣,有時覺得好奇怪,大家是來看演唱會嘛,怎麼不是為了聽歌手唱歌,而是要看他表演雜技?或者展露性感呢?這是演唱會,不是表演會呀?我的演唱會是『觀眾』為主角,並不是陶喆為主位,試想想沒觀眾入場來看陶喆,即使我在台上脫脫脫都不會有人知。」陶喆更說﹕「一個人,一生中能有幾多機會可以站在台上,有超過1萬人,同一時間聽你一個人唱歌?」
要紅館觀眾起身郁(站起来动)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他特別珍惜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時候。陶喆曾在紅館舉行過3次演唱會,第一次是03年的《Soul Power演唱會》,第二次是06年的《Love Can演唱會》,到今年就是《123我們都是木頭人演唱會》。他形容今次的演唱會最希望做到與觀眾之間互動,他說﹕「這個演唱會從去年底在台灣開始,直到來到香港已是第7站(之前是上海、南京、廣州、北京),所以我心情沒有太緊張,但做紅館最大考驗就是觀眾的反應,有很多觀眾花了480元卻是買一個位坐足全晚,他們太斯文了,所以我的任務就是把觀眾的情緒推高,將氣氛搞好,讓他們站起來動,我最大滿足感是看到觀眾在我唱幾首歌就自動起身郁。」
「其實你很幸運,可以有這麼多觀眾因為聽你一個人唱歌而入場,換了是其他歌手就被彈了?」
陶喆也說﹕「我同意自己真的好幸運,都因為觀眾知我是真正用心唱歌的歌手;其實有時我都有壓力的,好像香港的唱片公司都會問我﹕『陶喆,香港的演唱會要不要加唱廣東歌?或者加點花巧的特別環節呀?香港觀眾要求高啊……』以前我會考慮妥協,免得他們難做,但現在我會想,觀眾買飛就是入來看他們愛聽的陶喆嘛,為什麼要我改?我寧願做自己喜歡的事。」
能夠隨意地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個境界不易達到,他有這個本事,也正因他「樂壇教父」地位未受動搖呢!
文﹕魏幼芳
攝﹕劉永銳
[
本帖最后由 天使不寂寞 于 2008-3-15 02: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