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0/我們的樂壇生病了!
【明報專訊】陶喆公開說香港及台灣樂壇質素下滑,並指娛樂圈生了病。
公開說香港及台灣樂壇質素下滑,並指娛樂圈生了病。
他的說法是否正確,有目共睹。整個樂壇變得愈來愈幼稚,大家應不會反對吧!
不管香港還是台灣樂壇,最初由真正的音樂人作主導,生氣勃勃。
一些不是太會唱歌的歌手,在音樂人的栽培下,最後也能成大器。
看看現時的樂壇,誰在主導?
真正做音樂出身的愈來愈少,做經理人或市場管理的愈來愈多。
歌曲創作偏向幼稚化
不懂音樂、不愛音樂的,會如何炮製歌手?
好簡單,賣包裝。
只要非五音不全的,都可以捧出來做歌星,賣的是外形。因為沒有歌唱才華,他們唱的歌又要以卡拉OK為主,歌曲創作偏向幼稚化。
歌詞也大量販賣潮流文化,找電影橋段、潮流用語或消費符號,七拼八湊就成歌詞。
歌曲幼兒化,製造出幼稚的潮流用語和符號,再被引用來炮製新的流行歌曲,創造新的潮流文化,循環再造,成了惡性循環。
有腦的受不了,脫離這種文化,無腦的繼續呼應,樂壇漸漸失去應有的質素。
利用歌曲表達思想的創作方法已不存在,創作人為了餬口,不惜為那些經唱片公司人工化包裝的歌手度身訂做歌曲。
那些本身空白、包裝塑膠化的年輕歌手,本身有些什麼信息可以傳給大眾呢?
有腦的創作人被迫走市場路線,將作品幼稚化,適應那愈來愈收窄的市場。
想認真地創作,先不能通過唱片公司的決策人,和以為很懂得市場的監製們。
胸無點墨,連音樂類別也分不出的年輕歌手,亦無能力表達有水準的作品。
於是,真正喜愛音樂的樂迷們,繼續沉溺在昔日的美妙樂曲中,拒絕再接受低水準的作品。
只有那些被潮流左右,不求品味,只買包裝的一少撮青少年,繼續為他們的偶像奔走,誰人氣夠盛,誰就得到他們的忠誠。\\r
這樣的樂壇,不是有病,是什麼?
郭繾澂
<明報>
[ Last edited by chiu_pat on 2005-3-21 at 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