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淹没在人山人海
突然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感动自己了。因为原来以为爱情、以为文学可以很感动,但现在看到爱情是克隆的,文学是盲从的,那只有老实的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耳边响着人山人海的音乐,总是可以联想到独立、有主张的生活景象。他们的音乐没有愤世、没有绝望,没有哲学,只是用时髦的电子颗粒元素包装着流行歌,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重新拉得很近。
人山人海工作室除了有黄耀明,其他人也像武林团体一样,每一位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早在1997年,黄耀明参加了当年的香港艺术节,演出其中一个叫做《人山人海》的节目,由于效果很好,他干脆以“人山人海”为名,将这个演出由香港文化中心移师至香港红体育馆表演,这场演唱会名为“创作人山人海演唱会”,特色是标榜翻唱歌曲,将当时流行的卡拉OK歌曲如《友情岁月》、《情深说话未曾讲》、《容易受伤的女人》或者曾经在香港流行一时的电视剧主题曲《狂潮》或《轮流转》、等,这些歌曲在编曲上都经过“人山人海”彻底颠覆一番,全部大变脸,展现与原曲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甚至还超越原曲的效果或原唱者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获得热烈的反应!好的反响只是个开始,但确是促成黄耀明将“人山人海”组织起来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各成员里都有共同的音乐理念:喜欢玩不同的音乐!喜欢玩有人情味道的时尚音乐。
于是,在黄耀明的倡导下,“人山人海”就顺理成章成为一间音乐工作室,以黄耀明、于逸尧、蔡德才、梁基爵、亚里安和李端娴六人为主的音乐工作室。象亚里安,他常写音乐评论,对音乐拥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香港音乐更是了如指掌;他曾经与香港众多歌手合作,擅长作曲和编曲的工作。在音乐创作上,亚里安曾与林海峰、彭羚、杨千〓、陈珊妮、苏慧伦、郭富城、李克勤、梅艳芳、梁汉文、郑伊健和黄耀明等歌手合作。而打开李端娴的资料,可发现她的“多才多艺”,毕业香港中文大学的她,1993年获得香港演艺学院舞台音响工程文凭,在离开演艺学院后随即加入香港唐楼录音室工作,成为香港少数女音响工程师之一。1999年,她转而成为全职唱片监制、作曲、编曲及混音师。
除此之外,李端娴和亚里安成立的电子组合“Minimal”,多年来合作创作及制作歌曲,成为香港地下音乐的佼佼者。最近,她更和台湾创作才女陈珊妮合组女子组合“拜金小姐”。像蔡德才、梁基爵这些名字,喜欢香港地下音乐的朋友绝对认为是亲切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