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记
□怀念那个有梦的孩子
文/孤波
1980年12月8日夜,星期一,一个戴着墨镜的男子静静地等待在纽约的Dakota公寓外的便道旁,上衣口袋里装着那张只写了一个名字的纸片,他的手指停在怀中那把口径0.38手枪的扳机上,他这样等了6个小时。
10点50左右,一男一女互相依偎着出现在公寓门口,当他们距墨镜男子还有5英尺时,墨镜男子静静地掏出怀中的枪,轻轻地叫了一声“列侬先生”,然后举枪瞄准对面的男子,用双手扣动扳机。清脆的枪声散去,女子尖叫起来,而与她相伴的男子却永远地倒下了,倒在离公寓守门人房间只有6步的地方,身后拖着一道血迹。男子身上的鲜血从中弹处不断涌出,他金丝眼镜上的溅血开始凝固、变黑,而从此这个男子再也没有站起来。墨镜男子扔掉枪,静静地呆在那里。公寓的门房眼含热泪目睹了这一切,他冲出来,踢开地上的枪,抓住开枪的男子,用发颤的声音问:“你知道你刚才做了什么吗?”男子漠然:“我刚刚开枪射击了约翰·列侬。”女子早已泣不成声,她蹲下来把倒在地上的男子的头揽进自己的臂弯,一遍遍呼唤着他的名字……
几分钟后,4个警察接到门房报警最先赶到现场,两个警察负责逮捕刺客,当他们用手铐锁住那双罪恶的手时,凶手正在翻阅J.D.塞林格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十分平静,放下手中的书,对警察轻道:“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然后上了警车,被送往警察局。另外两个警察去照顾伤者,他们把他抬上担架,其中的一个大声问:“告诉我你是谁!”然而此时的伤者已经发不出声音,喉咙里只是传来模糊的声音——这个曾经用歌声向一代人发问的人此时却回答不了生命中最后的问题。警察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列侬送往15码外的洛斯威尔特医院,可已经太晚了,男子已经因失去3/4的血而不可能被抢救成功——他共中弹7枚,胸部3枚,背部2枚,颈部2枚。1个半小时后,医院正式放弃抢救;外科医生斯蒂分·雷恩被派去把坏消息告诉正在等待的女子,他深吸一口气,说:“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消息,由于伤口失血过多,您的丈夫已经死了……但最后的时刻他没有痛苦”。女子拒绝接受这个消息,她喃喃道:“你是说他睡着了吗?”
女子在午夜左右回到家,她打了3个电话,给3个“死者会希望他们知道”的人——死者与前妻的儿子朱利安·列侬、死者姨妈咪咪·史密斯、死者的曾经的同伴保罗·麦卡特尼,告诉他们自己丈夫的死讯……
罪恶的子弹终于夺取了男子的生命,几声枪响重创了一代人的梦想,这个生日与切·格瓦拉忌日是同一天的孩子从那以后永远睡去,定居在天堂。
被刺的男子是约翰·列侬,与他相伴的女子是大野洋子,他们那天刚加班为《如履薄冰》混音完毕;刺客是马克·大卫·查普曼,他当天早些时候索要了列侬的亲笔签名;而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所有善良的人们都经历了一场噩梦。
第二天,消息迅速传出去,Dakota公寓门口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带着鲜花、蜡烛、列侬的海报、照片,泪流满面,一起痛哭,为列侬,为心中受到重创的梦想。西方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停止播音10分钟,以示默哀;《时代周刊》以“音乐之死”为封面标题,把列侬等同于所有的音乐。巨大的哀痛和震惊,充满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就仿佛太阳再也不会升起,仿佛世界已经全部坍塌……
约翰·列侬,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名字。人们称他为摇滚战士——为爱与和平的梦想,为平等自由的世界,为心中完美的梦想而战的战士。而他其实更像一个孩子,一个有梦的孩子。这个孩子为了自己的梦从不绝望、从不疲倦。
早在列侬单飞以前,他就在Beatles中表现得与众不同。Beatles刚刚成名时,所有的成员都沉浸在成名的欣喜和巡演的兴奋中,而列侬是最先厌倦于此的人,他讨厌以一副献媚者的样子示人——他发现观众只是沉醉于演唱会的气氛,而不是真的倾听他们的音乐。约翰当然知道巡演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金钱和名誉,但他是一个追梦的孩子,他的梦中有音乐,而金钱和名誉不在他的梦里,他孩子般的理想主义者气质不允许他背叛自己的梦。于是,在1966年,约翰终于取得乔治·哈里森的支持,停止了Beatles的全球巡演。然后这件事的结果就是Beatles在录音室的心血被贯注到《Revolver》、《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White Album》三张专辑中,奠定了Beatles的历史地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列侬的停演决定,Beatles永远会是舞台上为人取乐的工具和小丑。
在Beatles中后期,列侬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在乐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Beatles歌曲的题材再不只是限于简单的爱情,而是升级为对人群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而Beatles中的四位乐手也再不是一身阳光的大男孩,而成为了四位超前时代一步的忧郁长发智者。列侬的写歌词才能是独一无二的,他写的歌词流畅、精致,叙事中还夹带幽默;但其歌词的尖锐和深刻是最值得称道的。他第一个真正把摇滚乐变成一种武器,把歌曲作为匕首,咒骂荒谬的现实,诘问人们的生活,反抗世界的规则——我们的生活真的像小学课本里写的那么简单幸福吗?这个世界真的应该是这个样子吗?我们习惯性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歌词为列侬赢得“摇滚乐之父”的称号。
政治,一直是许多“搞音乐的人”避之不及的事,他们不想惹上任何麻烦。列侬对梦想孩子般的忠诚决定了他不可能对大多数人生活状态视而不见,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不关心政治。从很早开始,列侬就很关心政治——他最基本的政治观点就是反战,歌颂爱与和平;尽管我们都知道60-70年代都在发生什么,也知道那时不义战争的频繁,可列侬的梦想永远不会对现实屈服。他在为女王的演唱会上给了贵族们不轻不重的一击,又在《Revolver》中的《Revolution》明确地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态度,后来为了表示对英政府默认越战的反对,他甚至把MBE勋章退给英国女王。其实本来当年Beatles获得这项荣誉就引起了很大争议,而列侬为了自己的梦,宁愿孩子气的把勋章退回。当然,他知道这对政府毫无影响,但他知道哪怕毫无用处他也必须尽力去做——因为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对爱与和平的乌托邦式的信仰。当然,他对政治的敏感也终于给他带来了麻烦——去美国演唱和移居美国时先后被美国政府反复阻挠,原因很简单,美国政府一直(包括今天)就用卑劣的手段制造战争,当然不敢让有巨大影响力的约翰·列侬正义的声音来点亮人民的眼睛,也许这件事正是对列侬正义感和孩子般的纯真的一种特殊形式奖赏。
1968年,约翰认识了先锋艺术家、女权主义者、政治爱好者大野洋子,他们的感情在互相崇拜和思想的互相启示中升级为爱情。1969年,列侬在披头士迷的普遍不满中娶了大野洋子,并频频在公众场合露面。他天真地坚信和平只能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所以各大酒店的房间就成了洋子和约翰的战场,他们蓄长发、躺在床上接受记者采访,以宣扬“Bed Peace”、“Hair Peace”;他们还与激进的政治家一起讨论,为贫穷和战争的地区组织募捐,甚至两个人钻进一个标着“Bagism”(我理解为“不扩张主义”)的袋子去参加维也纳的电视直播,宣扬爱与和平的信仰。可约翰毕竟不是政客,他没有那么多的圆滑和掩饰,所以被政客们和成熟的人视为笑料。可那不是列侬的错,他只是天真纯洁地像个孩子。他的梦里从来就没有污染,没有掩饰,他不能忍受虚伪。可是,毕竟,现实的世界让他失望了。
但约翰从不曾绝望,像孩子一样执著的他说要给世界上每个领导人寄两颗橡树的种子作为和平的种子,还说要进行一次世界范围的和平狂想曲巡演。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这一计划终于没有实现。可约翰在蒙特利尔的一首《Give Peace a Chance》让他的和平之声撒遍世界,这是真心的期待,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唤——和平!
1970年,Beatles解散。列侬单飞后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而且更加忠于自己的梦想,这些歌曲内容广泛涉猎阶级、人权、女权、种族、环境等问题,每首歌里都呼唤着真情和梦想,呼唤着爱和和平。这时的列侬不仅为自己梦在呼唤——他在呼唤人类的未来!
Beatles解散后的第二年,列侬推出了无论在摇滚史还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Imagine》,这首歌无论在旋律还是歌词,都是绝对的经典!约翰·列侬在歌曲中创造了一个比天堂更美好的世界,那是他梦中的世界,是他信念中的未来!我不知道这些歌曲对当时的现实有没有影响,但起码列侬教给人们如何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他告诉人们,只要我们为了梦想努力,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在等待我们。今天我们仍应该听听这首人间天簌,看看尘嚣中我们层层设防的心灵,是不是还能被那个脆弱而又坚强的孩子的梦想感动,看看我们是不是还有值得奋斗和企盼的梦想。
1975年,列侬的第二个儿子西恩出生,他说:“我感到自己像帝国大厦一样高,上帝保佑美国。”然后开始一段时间正常人的生活,享受家庭的欢乐——列侬仍是孩子,他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希望自己永远是自己想做的人。1980年,他又重返录音室,灌制了《双重幻想》——一张他和洋子最好的专辑,堪称经典,里面充满的仍是列侬梦的气息——梦想的希望,总是透过列侬的歌声而不停传递。人们为列侬的归来而高兴,高兴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孩子的归来,期待着又一个Beatles般神话的重现,直到12月8日的那几声枪响……
善良的人们都相信:约翰·列侬并没有死,他只是在另一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他仍然为战争和贫穷而忧郁,为和平和欢乐而欣慰。因为他说过,摇滚的孩子不会死,他们只会慢慢的远去……
以后每年的12月8日,没有人组织,人们纷纷自发地聚集到纽约中央公园的Imagine广场、列侬被害的Dakota公寓门口、永远的草莓地,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约翰·列侬:Imagine广场每年都有近万人持蜡烛来为列侬守夜,他们用心祈祷和平的明天;而Dakota公寓门口每天都会有至少一束玫瑰躺在列侬倒下的地方,而在12月8日也会有近万人默默来到这里,悼念那个纯真的孩子;这天,就算在街头也可以随处见到列侬的画像,下面往往有一束鲜花。200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离开人世二十周年,古巴哈瓦那广场上新建了约翰·列侬的纪念碑,卡斯特罗亲自为其揭幕,以示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同一天,纽约的中央花园被花环淹没,25万封寄托哀思和怀念的电报通过电波在空气中飘荡,而善良的人们手捧鲜花、蜡烛,让约翰·列侬的歌声又一次回荡在云霄,并为他彻夜守灵。非官方的纪念列侬的组织更是层出不穷:John-Lennon.com正在召集约翰·列侬的信仰者,准备2005年列侬65岁生日那天向联合国提出撤销国家界限的提议——我也加入了,我知道这件事的希望几乎是零,但我不愿放弃梦想……
我猜列侬在天堂里透过眼镜看到这些会露出孩子般欢快的微笑,他知道自己的梦想没有消亡,它铭刻在无数人的信念和灵魂中;他知道自己的梦想早晚有一天会实现;他知道世界上的dreamers越来越多,离世界合而为一的那一天越来越近……
怀念那个脆弱而坚强的孩子,感谢他为我们带来音乐、执著、信仰和梦想。
怀念那个有梦的孩子——约翰·列侬!!!
后记:
1.我知道列侬比我大很多,但我真的一直觉得他像个孩子,with apology to him;
2.一直想写一篇纪念列侬的文章,一直没机会,所以趁放假写写。写出来发现很多东西跟本来想的不一样,也肯定有许多错误,希望大家提出来,我会改正。谢谢。
3.Live on, Dream on, Rock on.——2002年5月2日夜-01:35
M O K.
ID: DT.Yon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