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揭晓的英国2005年NME年度大奖中,"剃刀光芒"(Razorlight)乐队击败"卡萨比安"、"迷途的宝贝"、"杀手"、"联合党"(Kasabian、 Babyshambles、The Killers、Bloc Party)这些强劲对手最终获得"最佳新乐队",作为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乐队,他们能够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迅速流行,风靡英国、席卷美国,凭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优势?
异类王子也流行
"剃刀光芒"所取得的商业成功是不辨自明的,在2004年6月首张专辑《一夜无眠》(Up All Night)发行之前,事实上他们就已经成名在先了,先行上市的单曲《摇滚谎言》(Rock 'n' Roll Lies)、《缺陷》(Vice)、《点石成金》(Golden Touch)一炮走红、风靡英国,歌曲中摄人恣意的节奏、青春燃烧的姿态和现场表演的张力无不令那些自从Birt-Pop大势已去便双耳疲软多年的英式乐迷们为之一振,被"山羊皮"(Suede)乐队邀请参加告别演出,各大音乐节上颇具气质地露脸……在当时看来,他们终将成为大明星的前程早已不是什么寓言,而是大势所趋,只待时机而已。
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上的跳脱出色,他们同时也受到媒体的高调关注,首张专辑发行后,《Q》杂志极尽宠爱甚至不羞于肉麻地大佳赞赏到"'剃刀光芒'的音乐简直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尽管他们势如破竹地流行了,不过,几个人做音乐的初衷并非出于迎合商业的不纯心机,相反非常本真。巨星级别的U2乐队坦然承认"剃刀光芒"是他们现在最喜欢的乐队,而评论界也将乐队主脑/全部词曲创作者/主唱/制作人约翰尼·伯雷尔(Johnny Borrelll)奉入到当代最优秀的创作人行列,这个长相英挺、极为上镜的男孩刚满24岁,才气锋芒又不失迷人如同"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尔,一到现场便忘乎所以、激情四溅的感召力又如同依基·波普(Iggy Pop),眼神里涌动着深刻的明星气质,是典型的异类王子Style,所到之处,无不收获着男性的赏鉴和女性的尖叫。
光环背后有故事
王朔写过两本小说,一本叫《过把瘾就死》、一本叫《玩的就是心跳》,这两本小说的书名放到当今,刚好概括出英国目前两支最热门最具前途的乐队--"浪子"和"剃刀光芒"在2004年的命运,前者,过把瘾就死,随着皮特(Pete)毒瘾的一度曝光,乐队重组的机会也越发渺茫;后者,玩的就是心跳,成功虽然势在必得,也没有"浪子"大起大落的险情,但并不一帆风顺,遭遇了与制作人解除合作、鼓手离队两大风波。
"剃刀光芒"最初的制作人本是大名鼎鼎的史蒂夫·利利怀特(Steve Lillywhite),他也曾担任过U2、XTC、Talking Heads、Peter Gabriel、Simply Minds的制作人,但双方的合作不了了之,表面上是利利怀特借口制作U2的新专辑《如何拆除原子弹》(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从而放弃了制作"剃刀光芒",实际上是双方理念背道而驰,毫无默契所致。在日后的一个采访里,伯雷尔曾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段矛盾,并将利利怀特视为一个毫无才华、仅仅图有虚名的笑柄制作人,幸好后来他们遇到了一位真正懂得该如何去欣赏他们的制作人约翰·科恩菲尔德(John Cornfield),伯雷尔说:"制作人的头衔根本配不上约翰,因为他是一位太不可思议的伟大的制作人。他只是把麦克风放好、声音调好,然后把其他的一切空间都留给了我,结果是这张唱片里的我们听起来前所未有的好,对比之前与利利怀特的合作,约翰给予我们的简直就是天堂"。
但专辑终于录制完毕,乐队的鼓手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却因个人压力太大做出退出乐队的决定,或许是性情中人的缘故,渴望休闲生活的愿望胜过在录音室里夜以继日地扣旋律、胜过对明星生活的期待。可接下来乐队却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巡演,情急之下,伯雷尔只好通过《NME》发布广告招募接替鼓手,于是找到了他的现任合作伙伴安迪(Andy),一个被其称为Soulmates的家伙。就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在经过一番离心力过大的插曲之后,主人公都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剃刀光芒"的结局也不例外,自此他们开始了一轮新的征战--唱片大卖、巡演成功、征服了老家英国、打入了美国的市场。
Razorlight=It's alright
Razorlight的中译名是剃刀光芒,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Razorlight都是一个十分怪异只能意会的词语,并没有确切的解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乐迷对他们的名字含义充满疑虑,到底Razorlight代表什么?其实它什么含义也没有,之所以取名Razorlight,只是因为有天乐队在唱《In The City》时正好被他们的朋友把里边的歌词"It's alright"听成"Razorlight"的发音,那时候他们又正好还没有名字,而Razorlight听起来有感觉够简练,也就不无缘分地成了乐队的名字。如果偏得给"剃刀光芒"一个解释,那么它就是It's alright--无所谓、很不赖、刚刚好等各种随意的中文翻译都能胜任。这样一来,这个歪打正着的名字也倒是十分贴切他们的气质--
放眼世界,他们音乐中那种年轻的特质像激素一样具有强烈的冲撞感、浪漫、娇纵、令人热血沸腾!趁着还年轻,恣意挥洒地感动于己、感动于人,有种无所谓的美感。难怪在这个一年中颁奖密度最高的季度里,"剃刀光芒"成了各类评选的提名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