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容是从书上打字出来的||||||抄袭一下,内容好长,看的晕晕的。
有兴趣了解摇滚乐历史的可以看看
50年代的摇滚乐坛上有“六大明星”(big six)之说,除了普莱斯利,还有小理查、多米诺、贝里、刘易斯和霍里。他们都对50年代摇滚乐风格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猫王的资料都在这个帖子里了,LION的
http://www.davidcn.club/dispbbs.asp?boardID=3&ID=14117
小理查(Little Richard)
他是风格强烈的主流摇滚的典型代表,对摇滚乐的发展有着持久的影响。后来,继续他这种风格的有滚石(Rolling Stone)、Jimi Hendrix、The Who、Alice Cooper、Otis Redding、James Brown、Janis Joplin、David Bowie、Prince以及70、80年代其他许多硬摇滚(hard rock)和重金属(heavy metal)的乐手。
小理查1932年生于佐治亚州的梅肯,家境贫困,是劝驾12个小孩中的第三个。从小在家庭影响下虔诚地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唱诗班,而且希望将来从事教会工作。但是,新教(意味着守规矩)还是放任自己,是他性格的两个方面,也是构成他后来生活中互相冲突的两个部分。小理查13岁时,不顾父亲反对,离家出走,与一对白人夫妇生活在一起。这对夫妇在梅肯经营一家夜总会,使小理查有机会从那里熟悉各种音乐。他离家以后的活动还包括参加药物巡回展览演出,参加布鲁克乐队,以及1952年的移居休斯顿,为那里的孔雀唱片公司录制了几首带有福音歌风味的节奏布鲁斯,但未获成功。不久,他的父亲遭人枪杀身亡,小理查回到佐治亚地区,挑起了家庭经济重担。他组织了新的乐队,开始注意听多米诺、贝里等人的音乐,并试着把自己的录音寄给洛杉矶的“专家”(Speciality)唱片公司。等了几个月以后,专家唱片公司才同意与他签约,并安排他就近在新奥尔良录音。
正是在新奥尔良的录音室里,一件偶然的事情成了小理查一生中的转折点。那天在场负责录音的是公司监制人Robert Blackwell,多多少少被吓着了的小理查小心翼翼地唱了四首平淡的歌曲以后,就到午餐时间了。午餐休息时间,小理查走向钢琴,一面弹钢琴一面毫无顾忌地用他那粗哑的嗓门,大声吼出一首有伤风化的歌曲《Tutti Frutti》,一下子就把Blackwell吸引住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歌声。Blackwell立刻找来了一位当地的歌曲作家,对歌词进行了清理,加上了乐队,15分钟以后,录音带上已经录下了一首后来成为摇滚经典之作的乐曲。
《Tutti Frutti》的节歌(verses)和叠歌(chorus)都是12小节布鲁斯。小理查在钢琴上的演奏采用敲击式的布吉乌吉风格,乐队中其他乐器还有吉他、低音提琴、萨克斯管和鼓。他的喊叫式的歌唱风格和假声“哦”的使用引起了很多人的模仿。叠歌的歌词是50年代摇滚乐流行的没有含义的“胡扯”的代表作。这首歌曲的特点在小理查其他歌曲中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如《Long Tall Sally》、《Slippin' and Sliding》、《Rip It Up》、《Ready Teddy》、《The Girl Can't Help It》、《Lucille》、《Jenny Jenny》、和《Good Golly Miss Molly》等。虽然《Tutti Frutti》卖出50万张唱片,黑人和白人都喜欢,而且很快,普莱斯利和布恩都有了它的“翻唱版”,但不少人还是觉得它太闹、太野了。它在POP榜上只列于第二十一位(在节奏布鲁斯榜上列为第二)。
小理查的表演作风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有人认为,他这种无拘无束的舞台风格和他长时期想成为一名传教士的志向,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因为作为传教士,他企图“规劝他的听众不加抑制地表现出对上帝的赞颂和自我忏悔的精神”。1957年,小理查从澳洲旅行演出归来后,专心致力于宗教,断绝演出活动,而且经常把摇滚乐称作“魔鬼的音乐”。他进入阿拉巴马州Oakwood圣经学院,获学士学位,并被任为“第七天耶稣再生教堂”(Seventh Day Adventist Church)牧师。在此期间,他录制了几首福音歌,但发现它们无论在福音歌爱好者或摇滚乐爱好者中都没有多少听众。1962年小理查赴英国巡回演出,在那里遇到Beatles和滚石乐队。他受Beatles鼓舞,决心重返摇滚乐行业。滚石乐队的主要成员Mike Jagger说,小理查的表演风格“像在福音传道会上施行催眠术一般……我简直不能相信小理查在舞台上竟有那么大的力量。他是了不起的”。
不过,回到美国以后,小理查献演了几首歌曲,几乎都未能进入最佳100首之列。到了60年代末,小理查的风格显得过时了。他跳不出自己的老一套,但他的影响仍然可以在其他摇滚乐手的表演中体现出来。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3 20:54: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