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love in the DTFC
在DTFC上看到很多关于《太美丽》的议论。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把它捧上天的,也有把它踩在脚下的。。。
似乎新碟发行以后,大家都急吼吼的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新碟的看法。懂音乐的,不懂音乐的,一窝蜂地全部涌上来。我也不可避免的冲动的参与了论战。。。
但是,wait。
不要这么急,好吗?
有很多人说,“宁愿用三年半等一张《黑色柳丁》,也不要用一年半等一张《太美丽》。”,“不到两年的时间制作出这样一张专辑太仓促了。。。”。。。
“这张专辑没有《黑色柳丁》经典。”,“突出的作品太少了,经典的歌没有。”。。。
OK,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口味不同,品位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大家统一口径。但是,“经典”的定义又是什么?自己认为经典的东西,别人可能不认同。它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Dave不是神,他不可能做到每张专辑都保持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水准。更何况,固定同一种风格不变,也许会招来更多的骂声,呵呵
Dave本来就是喜欢不一样的风格的。他喜欢新鲜,这次的专辑是以往都没有的浪漫纯爱风格,他觉得OK,他觉得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Dave。
难道要我们看他一直批判下去吗?
从大家公认的经典《黑色柳丁》到现在的《太美丽》,4年的时间,我们听歌人的本身都已经有很多改变。那么,为什么不乐于看到不一样的Dave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更立体的更全面的融入他的音乐世界吗?
有人说,Dave没变,是我们变了。
其实,我们都变了。
改变未必不是好事。
还有人,从专业的角度批判Dave,诸如编曲,诸如旋律,诸如配乐。。。道理不是没有,有些意见也确实很中肯。但是,做音乐不是像我们这样在键盘上打打字,把音乐常识复制、剪切、粘贴一下就万事大吉了。Dave在录音室里所做的工作,并不是我们发个帖子一样的轻松。
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努力。喜好可以不同,观点可以不同,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否定别人。把别人评价为“马马乎乎”、“不用心”,在你不完全了解别人的工作状态之前,这样的评价不是太轻率,太不负责任了么?
既然我们为了《黑色柳丁》等过三年半,为了《太平盛世》等过两年,现在又为了《太美丽》等了一年半。终于等到它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等等,等我们再多认真的听一听它,等我们确定自己能够客观的评价它的时候,再做评价呢?
Our love in the DT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