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就是你 VIP会员
一直都在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6-11 13:35 显示全部帖子
我也凑凑热闹,看上去有点冷清。
昨天十点,收到朋友的端午节祝福短信,蛮好玩,如下:
范伟新篇:爱一年很一年缘分阿,你一天我一条谢谢嗷!
过一天每一天哲学阿,走两步是两步开心嗷!
苍天啊!大地阿!替我祝福你吧!端午节开心!嘎!(过去了!)
关于端午节:(一下文字来源于网络-贵阳日报,我整理)
端午节的原文化形态是全民防疫健身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人们习惯性认为端午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饱受奸臣的排挤,忧国忧民的他“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这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会有错。但正史中并无屈原哪天投江和端午节风俗的记载。到了唐朝,文人张守义为《史记》做“正义”(注释)时才添了下面这段内容:根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后,楚国人悼念他,每年这一天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个人说,你们祭奠我的贮米竹筒都被蛟龙吃了,以后米要用楝树叶包上,用五彩丝缚住,蛟龙才不敢吃。张守义认为“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有趣的是,在江浙一带,人们又将端午节来历的“版本”分别改成了祭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等不同内容。
端午节实际上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的人们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形式传承下来。赛龙舟,用五彩丝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艾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凡此种种都和防疫健身的节日主题息息相关。
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呢?这是由于芒种过后,天气开始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中国古书《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长此以往,遂成风俗。不但汉族在酷暑之前要进行这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四川小凉山彝族过端午节,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祝祷禾苗茁壮成长。
29个民族的端午风俗淳厚多样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9个民族都过端午节,而且彼此不同,各具特色。
汉族过端午的习俗相当丰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也别有趣味。比如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要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一个端午节粽子,各民族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样。
汉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糯米(江米)或黍米(黄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
唐明皇还为此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畲族将粽子称为“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煮粽子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瑶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形似枕头。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的。
毛南族的端午节亦称为“药节”,他们用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
端午节作为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去病的积极含义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民俗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民俗节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浓重了。
喆服—黑龙江群11728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