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soul风格超高难度的Vision of love在玛利亚纯熟地驾御下,葛莱美肯定了她的实力,让人们更加注重了她的唱功和技巧,所以,在emotions中,她再上一层楼,把技巧发挥得粼粼境至,出神入化,甚至让人们有点不敢相信,而人们关心的重点又是集中到了她耐人寻味的花腔上,大部份的人都认为玛利亚是个高音了得,花腔更不可思议,声音表现力及强的歌手...
emotions有三大声乐学中的高难点:高音区徘徊;花腔的技巧;还有最具难度的跳音;这首歌可以说是玛利亚高音冲刺得最猛得一首歌曲,从开始的“You~~ !got me feelin emotions”到“Higher~!than the heavens~!above”,都徘徊在高音区间,而这几句词在整首歌中多次反复,其中“You”高音为g3,“e~~motions”高音为f3,“Higher”和“heavens”的高音为 e3 ,单那个 e3的高度在整首歌中反复次数不下10次,能在如此音区盘旋如此之久对歌手的功底和高音素质要求很严格,就算有深厚的功底但高音条件不够好的人,一般都坚持不下来。在最后花腔的技巧,更是让人觉得很惊讶,能把花腔直接唱出来的不乏人,但能用花腔做技巧的人只有美声唱法中的花腔女高音,而在跳音上,在通俗唱法中就很罕见,其中“Wo~ ~~ wo~ ~~ You~~~! got me feelin emotions”的跳音就很难,更别说在接下来“you make me feel,so~ High~ ~ ~ ~ ~ ~ ~~~~~”的连续跳跃了,这种跳跃式的唱法对横膈膜要求极为苟刻,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一般唱不出这种急速跳跃的感觉,这种唱法只在美声学派中出现过,在通俗领域,大部分歌手普遍都没有唱这种音的资本。在大部分的live中,玛利亚并没有完全连续跳跃地唱完,而是唱了一俩个,就算能唱完也都很难跟上歌曲节拍的速度,而后边的和声群在唱这些音符时为了保证不落拍子都只能是连接地唱,并不能分割开来唱。玛利亚这种跳音在之前的All in your mind的最后就已经出现,只是那首歌的速度没有emotions这时来得快,显然难度就要小了点。 作者: shock 时间: 2005-3-26 16:17
《mariah carey》到《emotions》时期她声音没有太大变化,唱高音时真声比例都较大(这就跟现在的CA是同样的情况)。我认为,那时她的声音能让她引以为敖,但却不是她最颠峰最动听的声音,低音深沉,却缺乏共鸣亮点,中音带着少许绵绵的沙哑声,而高音,明亮饱满的原因是她高音使的劲很大,上高音真声比例很重,有的甚至是完全的真声,这样对嗓子的耗损就要相对大很多,如果一个歌手在十年内都这么唱的话,声音保准完蛋,再好的嗓音都经不起如此长时间的强力冲击。要知道,一个人在唱高音的时候,高音越往高处走,混声的比例就越大,与此同时,你投入的力气越大,你真声的比例也会加强,你声音的穿透力就更加强大,这点大家可以在Make it happen和emotions中看出来,尤其是make it happen高潮部分:“I once was lost,but now i’m found...”,这几句高亢嘹亮震天动地的高音,都是声音加力道的表现,这是混声比例少到极点近乎完全的真声高音的发泄,结合情感的爆发,仔细听就可以听出,声音的力道和声音的饱满度成正比,而且本来高音的母音都是“o”音,通过玛利亚唱出来后是接近“Ah”的声音, 要知道,“Ah”音的高音一直都是美声学派难以攻克的心腹大患,要想用美声唱法唱出“Ah”高音那绝非一般的困难,因此“Ah”音的高音在美声唱法中都被巧妙地进化为接近“o”音。在通俗唱法中,就相对简单一些,但要想在高处唱出强有力的“Ah”音, 除了掌握好应有的技巧外,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极大的气力和良好的头腔共鸣的,玛利亚在唱那几句高音时就是满足以上俩点,所以可想而知其震撼力了,有人曾经比喻过,make it happen高潮那几句高音,是上帝发怒的声音...
只要掌握好咽音的技巧,找对头腔共鸣,然后加上锻炼出来的肺活量和十足的力道,她的声音就能顺畅地直通天际,由此可见玛利亚早期的声音可以说是很少带任何修饰的,所以给人有点野的感觉,这样唱虽然能满足某些歌曲的素质并且达到歌曲要求的意境效果,但对嗓子也存在一定的损耗。
另说一点,“Ah”高音 和“U”高音都是声乐学中的难点,“U”是闭口音,要唱出闭口音的高音是得需要良好的技巧的,所以它被列为声学中的难点。“U”高音的掌握体现的是对头腔共鸣气息的运用;而“Ah”音是开口音,声音是分散开的,所以很难使其集中起来以达到头腔共鸣,“Ah”高音则是表现咽音技巧和展现声音魅力的最好的一个母音。能把“Ah”高音唱出力道并且带有穿透力的人一直都被传统的保守声学派认为是有“声音暴力倾向”。
在“Ah”音高音方面,惠特尼和AF做得就非常棒,她们的“Ah”高音在科学发声的机理上保持着强大的横向张力同时不失纵向高度。大家可以去听Alicia keys的How come you don’t call me anymore,当中的一句“Ah”高音,是黑人比较纯正的呐喊式的“Ah”音,高音非常嘹亮,张力十足,音高为 g#3。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对声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是阅历的丰富和生活的磨练让她成熟了许多,玛利亚在声音的表现上收敛不少,对声音的掌握已提深了一层次,在《music box》之前就体现在了《MTV unplugged》里,她的现场水准大家有目共睹,声音把握得非常自如,emotions不急噪,改调子换风格唱;make it happen不狠拼,能躲则躲,换另一种方式一样拼高音;最完美当然要数I’ll be there,前半段声音柔和干净,后半段激情四溢,高音质量把持得非常好,伸缩自如的声音再次证明了她live的实力,整首歌的表现有资格达到录音室水准,证明了她不是只能在录音棚里“做技巧”和狂喊的歌手。live中的每首歌都把持地相当平稳,这跟歌手优良的心理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当然,也有降调和避高音的情况,推到后边细谈)。《Music box》整张专集中,声音的表现明显要内敛许多, 这也是受到其转型影响的结果,她总该知道,什么样风格的歌曲就该怎样唱。anytime you need a firend 中的高音,不失以往的高亢和力道但却保持着应有的内敛,刚柔并进, 我一直认为这是玛利亚生涯中少数能把持得非常漂亮完美的高音;Hero中整体的音色把握的最好,声音收方得很自如,高音不再以劲道驰骋,而转为内敛,对情感的运用更加深入;在Whithout you中,玛利亚的整体音域被完整鲜明地体现出来,从低沉到高亢,声音线条很流畅,这也是她生涯中少数能体现其声音特色的歌曲之一,她对声音的把握比以往熟练许多。
在经过那几年之后,她终于重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声音,《Daydream》时期,她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懂得了如何发挥自己声音另一个最亮点。 在演绎上,更加注重了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对细节的处理丝丝入扣,在声音技巧上,对弱音掌握越加纯熟,玛利亚淘汰掉了她以往少许绵绵的沙哑感觉,做到了换声点的越加模糊,使其真假声转换自如,以到达到弱音呈漂浮的状态。one sweet day 中,她表现声音的手法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玛利亚展现了其高音区独特的音色和技巧,高潮部分声音持久地徘徊在高音区,自如穿梭,一些具有难度的高声区华彩层出不穷。在这里,她整体音域的音色已经持之平衡,高音少了以往的饱满和力道,特别注重咽音技巧,加入了更多的混声,声音更加细腻,更加婉转,显得即柔软妩媚又高亢嘹亮。这段时期音色相对她其它时期来说是最干净的一个阶段,在声音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低音共鸣已经加强;中音保持着其内敛的特质却不失圆润;高音则透彻光亮,加入了咽音技巧后,声音在高处韧性十足,收放自如。这个阶段其女高音的声音特质完全展现出来。
但我觉得,从《music box》以来, 她高音区以下的音域中,如果嗓音保持在相对放松的状态,她的音色就会呈现一种不完全的干净。与她早期声音呈绵绵的沙哑不同,如今其声音呈现出好比气流与颗粒物状体摩擦发出的沙沙的音色,当然,这指是她的嗓子在不是很紧张,适度放轻松的状态下的情况,就好比她在唱When I saw you中forver时的状态,虽然她能将声音连贯流畅地表现出来,中声区真假声转换虽然显得更加熟练,但往往这种状态下这种音色越加明显,在音质上,可以听出不干净的痕迹, 如果这种痕迹特别明显,就会影响到声音的流畅性,但如果其咽部和声带稍微一收紧,她的声音就可以更加集中,此时不干净的痕迹就会不付存在。
有关于上面提到的那些什么音高为g或者a的,有的人可能还不太清楚,这里顺便提一下。
先把钢琴琴键音序列一列,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a b c1 d1 e1 f1 g1 a1 b1 c2 d2 e2 f2 g2 a2 b2 c3 d3 e3 f3 g3 a3 b3...]
上面的音序名c d e f g a b 分别指的是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左边大写字母的音序为“大字组”,另称“低音组”,“低音组”由音符 B 向左无限延伸。而大字组右边的小写字母音序称为“小字组”,小字组由音符 c 向右无限延伸。
好了,从《Butterfly》开始往后,玛利亚的Hip-hop开始让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她,谁叫她的《daydream》和《Music box》如此深入人心。人们往往会开始讨论诸如此类的话题:“她这样一个唱Ballad的高贵柔弱的女子不适合hip-hop;Hip-hop需要的是阳光,健康,街头式的艺人;去唱hip-hop简直是侮辱了她高贵的嗓音;她声音坏掉了或许就是她转型hip-hop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hip-hop更注重的是声音对节奏的把握,玛利亚或许是想让自己用另外一种声音来适应另外一种音乐吧,因此她开始有所转变。当然,高强度的用嗓,高密度的演出,如此折腾,她声音质量减退是事实。I still believe里她的嗓音问题开始出现,歌曲后半段声音带着嘶哑,嘶哑得人心痛,到了98巡演时的Live,嗓音问题终于完全暴露出来,好几首歌唱下来,高音个别的能躲则躲,个别能用录音代替的则代替。她的声带已经疲惫不堪,本来应该需要休息调整的时间却被繁重的工作取代,如此满世界跑,如此频繁的演出,作息打乱,她身体状况明显很糟糕,一段时间折腾下来,再厚的脂粉如何掩饰也遮挡不了面容的憔悴,身体不健康,还谈何用嗓... 上次看到了一位朋友的有关于Celine保养嗓子的方法,真是有所感慨。玛利亚应该对自己的嗓子重视,少吃刺激性的事物,少酗酒,保证睡眠,如果能避免高强度用嗓就尽量避免,在巡演过后定期到医院检查,我想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希望她能意识到。
经过98巡演之后,按理来说她应该好好休息一段日子把身体养好再重新出发,但是她没有,而是紧接着投入到下一张唱片的工作日程里,可能她不想被歌迷遗忘,不想被时代淘汰,可能她有太多不想流失掉的新的创作灵感急于展现,于是《Rainbow》出炉,OK, 这回连唱片里她声音都已经能被听出长期劳累后的万分的疲惫,想掩饰也掩饰不了... 于是公司和她都在想尽办法把嗓音问题的注意力给转移掉,裸露的穿着,时尚的街头感,花俏的包装封套,五光十色的编曲配乐,而在演唱上,玛利亚则更加注重了声音的发挥,提高技巧的难度系数。整张专辑中,玛利亚的声音虽然带者颗粒状的沙沙声,但同时,头腔共鸣亮点越来越突出,俩者很矛盾,但却能在如此情况下结合,让她的声音充满了磁性,这点甚至可以从玛利亚说话时的声音就能听出来。Heartbreaker里,又是高难度随意真假声转换和急速换气的技巧,主歌部分几乎每句的开头都采用真声后紧接着转换为假声,时真时假,自低升高,再由高向低,每句的间隔都很短,玛利亚急速换气,高低真假声的转换错落有秩,声音收放自如,纯熟老练,此歌个别live时也不失水准,玛利亚的即兴能力更突显其优良的乐感和良好的节奏感;can’t take that away里省掉过多的气声,采用真声的演绎更加侧重了感觉的酝酿,从开始的缓缓道来到高潮的激情澎湃再到结尾的强力爆发,一路情绪持续高涨,玛利亚对情感的拿捏非常得当,只是不晓得她为何把高潮处的俩句“that shines”“brightly”唱得如此白,或许是想配合歌曲的主题,真实流露心声? Cry baby让人眼前一亮,旋律很流畅,非常不错的一首R&B小品,让人赞叹玛利亚的创作能力。玛利亚庸懒而洒脱的声音配上说唱鼻祖dogg及具高难度半唱半说的Rap,使歌曲鲜动灵活,整首歌没有
换声点,从头到尾从未间断(真想知道Live唱成怎么样),之前没有想过玛利亚在低音区是如此的游刃有余, 整个过程中低音游离得轻松自如,好几个徘徊的极低音符唱词不失音准,共鸣到位,干得非常漂亮! 而后半部分嘶哑的高音似曾相识于缠绵柔情的I still believe里,在那不太招人喜欢,但在这却感觉很恰当,或许这种嘶哑更适合这类型的歌。
由于98巡演的疲劳,玛利亚的嗓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段时间她的音色越来越不干净, 影响了声音的流畅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许多难度技巧的发挥。《Rainbow》巡演时的状况大家都知道,玛利亚的声音冲刺着太多沙哑、疲惫和不干净,没法和从前比,如果作息适当,换来的将是她日趋成熟和音色和声音表现手法。在接下来这段时间里,她或许懂得了该如何掩饰她声音的不足,于是《glitter》整张专辑“沙沙”声响越来越明显,“气声”的频繁使用,为的是掩饰中声区以下不干净的音色...
就算你想把自己的所谓的“至高点”发挥出来,拿老板钱的制作人也不会愿意,至少他会跟你说你要考虑现场唱这个高音时的状况,表情会很辛苦有损形象,而且状态很不稳定,会容易唱破,如果唱破了的话,就不是辛苦费力形象打折扣这么简单的事了,当然,如果你的“至高点”能保证声音质量的同时而显得不太吃力,制作人或许会允许你唱,因为这是录音棚,唱破了还可以重唱,唱不够质量可以重唱,而且没人看你的“形象”,但在现场就不会给你这个机会。因此,事先在棚里,你的高音如果能留余地的话尽量留,不要现场时降调降得很明显,一首歌普遍降半个调,最多降一个调,降多了跟观众听到CD里板本的差别就会很大,那样就只能是在自残自己的实力。
玛利亚之所以要回避高音或者降调是要给自己高音留点余地,也是为了减轻自己声带的负担, 好保持整场演出的水平,总比原调唱出来时辛苦不堪的表情和失真刺耳的声音甚至是唱破的尴尬局面的状况要好,92年她状态再佳声音再好,在《MTV unplugged》里都要向自己的嗓音生理机能妥协,该降的降,该避的避。
有的时候在排练时,歌手或许感觉良好,想显实力要求乐队不用降调,但他不能确保自己的演出时的状态和声带负荷,而到了真正演出时,如果自己的状态达不到排练时的那种情况,就可以采用躲高音的方法,这就非常地考验一个歌手的乐感和即兴应变能力。2000 divas live的can’t take that away 玛利亚就没有降调,而是巧妙地即兴了同调子的另一些和弦躲开了高潮那段高音区的冲刺,以保持体力在最后爆发。
还真的以为玛利亚能休息?
跑完《rainbow》的巡演和宣传后接着开始筹拍她的电影,之后就开始着手她的soundtrack,精神太可佳了。
如果把《glitter》单纯的想成是一张唱片,那么,整张专辑的音乐可以说是没有主心骨的,每首歌都各自分家,显得专辑杂乱无章,当然,专辑是按照电影来配乐的,如果看完电影后再来欣赏音乐,又是别番滋味。曾经还有人建议, 如果当时在电影的映期后把电影dvd和唱片绑在一块儿出售,销售成绩或许会好点...
专辑冲刺着太多80年代的舞曲、嘻哈和说唱,快歌占的比例大,因此人们的注意力相对更多的集中到了慢歌上,但慢歌首首平庸,对玛利亚来说没太大的挑战性,因此没有太多的声音技巧可寻。lead the way显得那么平淡无奇,不适合玛利亚声音的发挥,玛利亚的驾御得轻巧自由,毫无超越自我可言,在声音处理上,弱声营造的感觉层层推进,真假转换高低错落有秩,高音干脆利落,声音质量再怎么差高音还是如此的铿锵嘹亮,歌曲中的亮点是高潮的那句“Over~~~~”的转音,由高往低急速下滑,时间短暂,高低落差很大,这种技巧看似较为随便和即兴,虽然不要求所唱的音符标准,但要求的是歌手在整个下滑的急速过程中抓稳乐感,套稳调子,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玛利亚这种形式的技巧很少见; last night a DJ saved my life 的制作和声音表现让人惊喜,玛利亚的声音表现突破了她中低音区的饱满音色的模式,在主歌部分,她的声音游离于中低音区间,音色暗淡,即深沉又飘逸,声音营造出带有神秘鬼魅气愤的感觉,加上暧昧的唱腔,挑逗的吐词,跟俩个Rapper粗糙混乱的Rap形成鲜明对比,很好得体现了曲子歌舞声屏的氛围; never too for在整体把握和声音的表现上都是玛利亚的老套路,一段悲壮沧桑的前奏过完后,人声未到气先到,“沙沙”的气息后边紧随来了低沉沙哑的声音,犹如威风迎面徐徐吹来,眼前湖面泛起微微波澜... 声音的表现毫无保留地突出了歌曲无奈黯然的意境,歌中唯一声音技巧难点在于结尾处的那句长时间的哼唱,整个哼唱过程持续长达15秒,之前在中音区的拖音就有8秒的长度,在第9秒跨越次高音区升到高音区,在高音区竟然还能再层层推进,耗气如此长时间后竟然还能在高音区向上推移,听起来甚至还感觉有余地,一段华彩之后,声音由高降到次高音区再回到中音区,一口气听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整张专辑听下来,其他快歌风格各异,Rap来Rap去,玛利亚的驾御能力又不太能服众,但慢歌却平庸,玛利亚驾御很熟练,甚至留有余地,没有太多可以展现她声音特质的歌曲。或许是她糟糕的声音限制是技巧的发挥,或许是技巧能发挥出来却难以把持良好的音色,她当然不想再让你听到《rainbow》里那样的声音,所以,她要想办法修饰修饰,因此大家在《glitter》听到的是更多的假声的演绎, 用假声唱出来就可以遮掩了她中音区不干净的真声音色,这种唱法到了《CB》甚至已经泛滥,或者可以说已经形成习惯?
怪不得《CB》整张专辑听下来很累人,专辑从头到尾,“沙沙”声响不绝于耳,玛利亚的中音区真声的表现是一片空白,歌曲的主歌部分是气声的演绎,感觉很不稳,副歌部分演唱以及和声也用气声,再加几句即兴的哼唱,显得很嘈杂,偶尔的真假转换似乎要刻意强调技巧,后半高潮部分再例行式的挑出几声高声区的呐喊,并且没有太多的高音技巧可表现。这样,一首歌下来,除了音乐外,声音没有太大的卖点,然后,整张专辑下来,音乐五花八门,但唱法千篇一律,给听众难以留下任何印象。
Through the rain,典型的玛式情歌,玛利亚声音的表现算是可以的,从开始到Bridge变调前的部分,假声把握得很平稳,层层推进,很少有飘忽不定的情况出现。歌曲的编排配乐则太单调,在变调以后,高潮部分充满着玛利亚的激情与力量,但配乐只有简单的钢琴加花和单薄的弦乐铺底,明显气势就做得不到位,背景音乐不能跟玛利亚的声线很好的配合,感觉她的声音在高处走阳关道而配乐则在低处过独木桥,显得玛利亚好象在唱独角戏一样; The one是专辑里声音发挥得最好的一首,急速换气和咬字的功夫又一次展露无疑,第二段的主歌部分每句的长度和字数,每句的间隔都很短,但玛利亚发挥得非常自如,从开头的:“See the problem...always a game”接着“In the beginnin’...never the same,and I..”到“Know everyone... can relate~~ ~~ ~”如此长的一段,玛利亚中间只换了2次气,期间真假声在随意间过渡得非常自如,速度之快在此句结束后才让人缓过神来。在末尾处的几句即兴的超高音哼唱“Da~ la~ la~ la~ ~ ~”更突显她舌部的技巧,这种哼唱法要求舌头的在单位时间内有高颤动的频率,难度颇高,玛利亚不仅完成得非常轻松自然,而且唱出的是她以往极少出现在小字4组区域的音符(类似的舌部技巧曾经出现在fantasy中); I only wanted 声音的把握明显有欠缺,玛利亚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声音的优点,个别细节的处理不到位,玛利亚显得力不从心,整体缺乏的是My all的那种四平八稳,整首歌给人草草代过的感觉,制作火候欠缺,如果WA是制作人,他肯定不会允许I only wanted由这种浑浊不清的音色来驾御的情况出现。歌曲后半高潮部分的声音技巧还是可圈可点的,从“...for the first time”后边开始,玛利亚又冲刺在高音区间,这回当然没有象以前一样靠着蛮力支撑,而是凭着其良好的混声音色和高音区真假声转换的功力出色地完成了高声区域的华彩,玛利亚高音区的声和气的瞬间转换得到如此大规模地运用实数少见,如果这个部分的制作到位的话,不难突出其壮阔的气势。
专辑其他歌曲,玛利亚的气声唱法一成不遍,就连古典类型的subtle invitation和Bringin’on the heartbreak也是如此,感觉歌曲没有重心,缺乏灵魂,一曲非常优秀的Inressitible更被唱得有气无力,甚至达到垂眠功效。
前边说过,“气声”顾名思义就是[气]和[声音]结合的表现,如果声音夹杂太多的气,[气]占的分量大于声音的话,那“气声”给人的感觉就只能是无质的,轻飘飘的,那样在歌曲的某种意境下或许比较适合,但如果平繁地使用甚至是习惯性的使用,就显得很不符合逻辑。在唱Hip hop时,她还是惯用这种唱法,就更不适合了,hip hop强调的是实在,注重的是声音对节奏的把握,至少拍子是要遵循的,而玛利亚的假声唱法是连贯性的,并不能达到一跃一蹦的感觉,很难让人有想跳舞的冲动。
一首soul风格超高难度的Vision of love在玛利亚纯熟地驾御下,葛莱美肯定了她的实力,让人们更加注重了她的唱功和技巧,所以,在emotions中,她再上一层楼,把技巧发挥得粼粼境至,出神入化,甚至让人们有点不敢相信,而人们关心的重点又是集中到了她耐人寻味的花腔上,大部份的人都认为玛利亚是个高音了得,花腔更不可思议,声音表现力及强的歌手...
emotions有三大声乐学中的高难点:高音区徘徊;花腔的技巧;还有最具难度的跳音;这首歌可以说是玛利亚高音冲刺得最猛得一首歌曲,从开始的“You~~ !got me feelin emotions”到“Higher~!than the heavens~!above”,都徘徊在高音区间,而这几句词在整首歌中多次反复,其中“You”高音为g3,“e~~motions”高音为f3,“Higher”和“heavens”的高音为 e3 ,单那个 e3的高度在整首歌中反复次数不下10次,能在如此音区盘旋如此之久对歌手的功底和高音素质要求很严格,就算有深厚的功底但高音条件不够好的人,一般都坚持不下来。在最后花腔的技巧,更是让人觉得很惊讶,能把花腔直接唱出来的不乏人,但能用花腔做技巧的人只有美声唱法中的花腔女高音,而在跳音上,在通俗唱法中就很罕见,其中“Wo~ ~~ wo~ ~~ You~~~! got me feelin emotions”的跳音就很难,更别说在接下来“you make me feel,so~ High~ ~ ~ ~ ~ ~ ~~~~~”的连续跳跃了,这种跳跃式的唱法对横膈膜要求极为苟刻,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一般唱不出这种急速跳跃的感觉,这种唱法只在美声学派中出现过,在通俗领域,大部分歌手普遍都没有唱这种音的资本。在大部分的live中,玛利亚并没有完全连续跳跃地唱完,而是唱了一俩个,就算能唱完也都很难跟上歌曲节拍的速度,而后边的和声群在唱这些音符时为了保证不落拍子都只能是连接地唱,并不能分割开来唱。玛利亚这种跳音在之前的All in your mind的最后就已经出现,只是那首歌的速度没有emotions这时来得快,显然难度就要小了点。
《mariah carey》到《emotions》时期她声音没有太大变化,唱高音时真声比例都较大(这就跟现在的CA是同样的情况)。我认为,那时她的声音能让她引以为敖,但却不是她最颠峰最动听的声音,低音深沉,却缺乏共鸣亮点,中音带着少许绵绵的沙哑声,而高音,明亮饱满的原因是她高音使的劲很大,上高音真声比例很重,有的甚至是完全的真声,这样对嗓子的耗损就要相对大很多,如果一个歌手在十年内都这么唱的话,声音保准完蛋,再好的嗓音都经不起如此长时间的强力冲击。要知道,一个人在唱高音的时候,高音越往高处走,混声的比例就越大,与此同时,你投入的力气越大,你真声的比例也会加强,你声音的穿透力就更加强大,这点大家可以在Make it happen和emotions中看出来,尤其是make it happen高潮部分:“I once was lost,but now i'm found...”,这几句高亢嘹亮震天动地的高音,都是声音加力道的表现,这是混声比例少到极点近乎完全的真声高音的发泄,结合情感的爆发,仔细听就可以听出,声音的力道和声音的饱满度成正比,而且本来高音的母音都是“o”音,通过玛利亚唱出来后是接近“Ah”的声音, 要知道,“Ah”音的高音一直都是美声学派难以攻克的心腹大患,要想用美声唱法唱出“Ah”高音那绝非一般的困难,因此“Ah”音的高音在美声唱法中都被巧妙地进化为接近“o”音。在通俗唱法中,就相对简单一些,但要想在高处唱出强有力的“Ah”音, 除了掌握好应有的技巧外,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极大的气力和良好的头腔共鸣的,玛利亚在唱那几句高音时就是满足以上俩点,所以可想而知其震撼力了,有人曾经比喻过,make it happen高潮那几句高音,是上帝发怒的声音...
在“Ah”音高音方面,惠特尼和AF做得就非常棒,她们的“Ah”高音在科学发声的机理上保持着强大的横向张力同时不失纵向高度。大家可以去听Alicia keys的How come you don't call me anymore,当中的一句“Ah”高音,是黑人比较纯正的呐喊式的“Ah”音,高音非常嘹亮,张力十足,音高为 g#3。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对声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是阅历的丰富和生活的磨练让她成熟了许多,玛利亚在声音的表现上收敛不少,对声音的掌握已提深了一层次,在《music box》之前就体现在了《MTV unplugged》里,她的现场水准大家有目共睹,声音把握得非常自如,emotions不急噪,改调子换风格唱;make it happen不狠拼,能躲则躲,换另一种方式一样拼高音;最完美当然要数I'll be there,前半段声音柔和干净,后半段激情四溢,高音质量把持得非常好,伸缩自如的声音再次证明了她live的实力,整首歌的表现有资格达到录音室水准,证明了她不是只能在录音棚里“做技巧”和狂喊的歌手。live中的每首歌都把持地相当平稳,这跟歌手优良的心理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当然,也有降调和避高音的情况,推到后边细谈)。《Music box》整张专集中,声音的表现明显要内敛许多, 这也是受到其转型影响的结果,她总该知道,什么样风格的歌曲就该怎样唱。anytime you need a firend 中的高音,不失以往的高亢和力道但却保持着应有的内敛,刚柔并进, 我一直认为这是玛利亚生涯中少数能把持得非常漂亮完美的高音;Hero中整体的音色把握的最好,声音收方得很自如,高音不再以劲道驰骋,而转为内敛,对情感的运用更加深入;在Whithout you中,玛利亚的整体音域被完整鲜明地体现出来,从低沉到高亢,声音线条很流畅,这也是她生涯中少数能体现其声音特色的歌曲之一,她对声音的把握比以往熟练许多。
在经过那几年之后,她终于重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声音,《Daydream》时期,她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懂得了如何发挥自己声音另一个最亮点。 在演绎上,更加注重了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对细节的处理丝丝入扣,在声音技巧上,对弱音掌握越加纯熟,玛利亚淘汰掉了她以往少许绵绵的沙哑感觉,做到了换声点的越加模糊,使其真假声转换自如,以到达到弱音呈漂浮的状态。one sweet day 中,她表现声音的手法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玛利亚展现了其高音区独特的音色和技巧,高潮部分声音持久地徘徊在高音区,自如穿梭,一些具有难度的高声区华彩层出不穷。在这里,她整体音域的音色已经持之平衡,高音少了以往的饱满和力道,特别注重咽音技巧,加入了更多的混声,声音更加细腻,更加婉转,显得即柔软妩媚又高亢嘹亮。这段时期音色相对她其它时期来说是最干净的一个阶段,在声音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低音共鸣已经加强;中音保持着其内敛的特质却不失圆润;高音则透彻光亮,加入了咽音技巧后,声音在高处韧性十足,收放自如。这个阶段其女高音的声音特质完全展现出来。
但我觉得,从《music box》以来, 她高音区以下的音域中,如果嗓音保持在相对放松的状态,她的音色就会呈现一种不完全的干净。与她早期声音呈绵绵的沙哑不同,如今其声音呈现出好比气流与颗粒物状体摩擦发出的沙沙的音色,当然,这指是她的嗓子在不是很紧张,适度放轻松的状态下的情况,就好比她在唱When I saw you中forver时的状态,虽然她能将声音连贯流畅地表现出来,中声区真假声转换虽然显得更加熟练,但往往这种状态下这种音色越加明显,在音质上,可以听出不干净的痕迹, 如果这种痕迹特别明显,就会影响到声音的流畅性,但如果其咽部和声带稍微一收紧,她的声音就可以更加集中,此时不干净的痕迹就会不付存在。
其实,hip-hop更注重的是声音对节奏的把握,玛利亚或许是想让自己用另外一种声音来适应另外一种音乐吧,因此她开始有所转变。当然,高强度的用嗓,高密度的演出,如此折腾,她声音质量减退是事实。I still believe里她的嗓音问题开始出现,歌曲后半段声音带着嘶哑,嘶哑得人心痛,到了98巡演时的Live,嗓音问题终于完全暴露出来,好几首歌唱下来,高音个别的能躲则躲,个别能用录音代替的则代替。她的声带已经疲惫不堪,本来应该需要休息调整的时间却被繁重的工作取代,如此满世界跑,如此频繁的演出,作息打乱,她身体状况明显很糟糕,一段时间折腾下来,再厚的脂粉如何掩饰也遮挡不了面容的憔悴,身体不健康,还谈何用嗓... 上次看到了一位朋友的有关于Celine保养嗓子的方法,真是有所感慨。玛利亚应该对自己的嗓子重视,少吃刺激性的事物,少酗酒,保证睡眠,如果能避免高强度用嗓就尽量避免,在巡演过后定期到医院检查,我想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希望她能意识到。
经过98巡演之后,按理来说她应该好好休息一段日子把身体养好再重新出发,但是她没有,而是紧接着投入到下一张唱片的工作日程里,可能她不想被歌迷遗忘,不想被时代淘汰,可能她有太多不想流失掉的新的创作灵感急于展现,于是《Rainbow》出炉,OK, 这回连唱片里她声音都已经能被听出长期劳累后的万分的疲惫,想掩饰也掩饰不了... 于是公司和她都在想尽办法把嗓音问题的注意力给转移掉,裸露的穿着,时尚的街头感,花俏的包装封套,五光十色的编曲配乐,而在演唱上,玛利亚则更加注重了声音的发挥,提高技巧的难度系数。整张专辑中,玛利亚的声音虽然带者颗粒状的沙沙声,但同时,头腔共鸣亮点越来越突出,俩者很矛盾,但却能在如此情况下结合,让她的声音充满了磁性,这点甚至可以从玛利亚说话时的声音就能听出来。Heartbreaker里,又是高难度随意真假声转换和急速换气的技巧,主歌部分几乎每句的开头都采用真声后紧接着转换为假声,时真时假,自低升高,再由高向低,每句的间隔都很短,玛利亚急速换气,高低真假声的转换错落有秩,声音收放自如,纯熟老练,此歌个别live时也不失水准,玛利亚的即兴能力更突显其优良的乐感和良好的节奏感;can't take that away里省掉过多的气声,采用真声的演绎更加侧重了感觉的酝酿,从开始的缓缓道来到高潮的激情澎湃再到结尾的强力爆发,一路情绪持续高涨,玛利亚对情感的拿捏非常得当,只是不晓得她为何把高潮处的俩句“that shines”“brightly”唱得如此白,或许是想配合歌曲的主题,真实流露心声? Cry baby让人眼前一亮,旋律很流畅,非常不错的一首R&B小品,让人赞叹玛利亚的创作能力。玛利亚庸懒而洒脱的声音配上说唱鼻祖dogg及具高难度半唱半说的Rap,使歌曲鲜动灵活,整首歌没有换声点,从头到尾从未间断(真想知道Live唱成怎么样),之前没有想过玛利亚在低音区是如此的游刃有余, 整个过程中低音游离得轻松自如,好几个徘徊的极低音符唱词不失音准,共鸣到位,干得非常漂亮! 而后半部分嘶哑的高音似曾相识于缠绵柔情的I still believe里,在那不太招人喜欢,但在这却感觉很恰当,或许这种嘶哑更适合这类型的歌。
有的时候在排练时,歌手或许感觉良好,想显实力要求乐队不用降调,但他不能确保自己的演出时的状态和声带负荷,而到了真正演出时,如果自己的状态达不到排练时的那种情况,就可以采用躲高音的方法,这就非常地考验一个歌手的乐感和即兴应变能力。2000 divas live的can't take that away 玛利亚就没有降调,而是巧妙地即兴了同调子的另一些和弦躲开了高潮那段高音区的冲刺,以保持体力在最后爆发。还真的以为玛利亚能休息? 跑完《rainbow》的巡演和宣传后接着开始筹拍她的电影,之后就开始着手她的soundtrack,精神太可佳了。
专辑冲刺着太多80年代的舞曲、嘻哈和说唱,快歌占的比例大,因此人们的注意力相对更多的集中到了慢歌上,但慢歌首首平庸,对玛利亚来说没太大的挑战性,因此没有太多的声音技巧可寻。lead the way显得那么平淡无奇,不适合玛利亚声音的发挥,玛利亚的驾御得轻巧自由,毫无超越自我可言,在声音处理上,弱声营造的感觉层层推进,真假转换高低错落有秩,高音干脆利落,声音质量再怎么差高音还是如此的铿锵嘹亮,歌曲中的亮点是高潮的那句“Over~~~~”的转音,由高往低急速下滑,时间短暂,高低落差很大,这种技巧看似较为随便和即兴,虽然不要求所唱的音符标准,但要求的是歌手在整个下滑的急速过程中抓稳乐感,套稳调子,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玛利亚这种形式的技巧很少见; last night a DJ saved my life 的制作和声音表现让人惊喜,玛利亚的声音表现突破了她中低音区的饱满音色的模式,在主歌部分,她的声音游离于中低音区间,音色暗淡,即深沉又飘逸,声音营造出带有神秘鬼魅气愤的感觉,加上暧昧的唱腔,挑逗的吐词,跟俩个Rapper粗糙混乱的Rap形成鲜明对比,很好得体现了曲子歌舞声屏的氛围; never too for在整体把握和声音的表现上都是玛利亚的老套路,一段悲壮沧桑的前奏过完后,人声未到气先到,“沙沙”的气息后边紧随来了低沉沙哑的声音,犹如威风迎面徐徐吹来,眼前湖面泛起微微波澜... 声音的表现毫无保留地突出了歌曲无奈黯然的意境,歌中唯一声音技巧难点在于结尾处的那句长时间的哼唱,整个哼唱过程持续长达15秒,之前在中音区的拖音就有8秒的长度,在第9秒跨越次高音区升到高音区,在高音区竟然还能再层层推进,耗气如此长时间后竟然还能在高音区向上推移,听起来甚至还感觉有余地,一段华彩之后,声音由高降到次高音区再回到中音区,一口气听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Through the rain,典型的玛式情歌,玛利亚声音的表现算是可以的,从开始到Bridge变调前的部分,假声把握得很平稳,层层推进,很少有飘忽不定的情况出现。歌曲的编排配乐则太单调,在变调以后,高潮部分充满着玛利亚的激情与力量,但配乐只有简单的钢琴加花和单薄的弦乐铺底,明显气势就做得不到位,背景音乐不能跟玛利亚的声线很好的配合,感觉她的声音在高处走阳关道而配乐则在低处过独木桥,显得玛利亚好象在唱独角戏一样; The one是专辑里声音发挥得最好的一首,急速换气和咬字的功夫又一次展露无疑,第二段的主歌部分每句的长度和字数,每句的间隔都很短,但玛利亚发挥得非常自如,从开头的:“See the problem...always a game”接着“In the beginnin'...never the same,and I..”到“Know everyone... can relate~~ ~~ ~”如此长的一段,玛利亚中间只换了2次气,期间真假声在随意间过渡得非常自如,速度之快在此句结束后才让人缓过神来。在末尾处的几句即兴的超高音哼唱“Da~ la~ la~ la~ ~ ~”更突显她舌部的技巧,这种哼唱法要求舌头的在单位时间内有高颤动的频率,难度颇高,玛利亚不仅完成得非常轻松自然,而且唱出的是她以往极少出现在小字4组区域的音符(类似的舌部技巧曾经出现在fantasy中); I only wanted 声音的把握明显有欠缺,玛利亚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声音的优点,个别细节的处理不到位,玛利亚显得力不从心,整体缺乏的是My all的那种四平八稳,整首歌给人草草代过的感觉,制作火候欠缺,如果WA是制作人,他肯定不会允许I only wanted由这种浑浊不清的音色来驾御的情况出现。歌曲后半高潮部分的声音技巧还是可圈可点的,从“...for the first time”后边开始,玛利亚又冲刺在高音区间,这回当然没有象以前一样靠着蛮力支撑,而是凭着其良好的混声音色和高音区真假声转换的功力出色地完成了高声区域的华彩,玛利亚高音区的声和气的瞬间转换得到如此大规模地运用实数少见,如果这个部分的制作到位的话,不难突出其壮阔的气势。
专辑其他歌曲,玛利亚的气声唱法一成不遍,就连古典类型的subtle invitation和Bringin'on the heartbreak也是如此,感觉歌曲没有重心,缺乏灵魂,一曲非常优秀的Inressitible更被唱得有气无力,甚至达到垂眠功效。
mariah carey~~
偶像阿...
说的那几首个人较喜欢my all...
虽然米有海豚音..
可是气声+假音还很稳很有感情...
through the rain 也不错...
可是从头到尾都是气声...
所以...
emotions个人感觉就是在炫技.
其实MC的HIP-HOP感觉还不错的
很能体现偶像对各种STYLE的音乐的驾驭能力....
我心中的4w
without you的大气...
we belong togethe的洒脱...
whenever you call的守望...
when you believe的信念....
真是... 强啊.... 作者: LION 时间: 2005-8-9 12: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作者: Xenia 时间: 2005-8-9 13:17
butterfly是我听过的所有歌曲中,旋律最蜿蜒曲折,最千环百绕的一首,玛利亚的创作思路让人琢磨不透,旋律线条一会儿往这,一会儿往那,给人的感觉好象要偏离轨道而离调了,但旋律前后还是紧紧地纠着,头尾连惯衔接。要唱出这样的旋律,就得前前后后从头到尾仔细认真地理解旋律的走向和整体意图,并且利用感情结合声音技巧发挥,以至达到旋律所要表达的意境,她当然知道自己创作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所以它知道该怎么运用。歌曲的前半部分更加注重气愤的酝酿,而后半部分玛利亚要给你真实的感觉,要让它显得越加真实,所以前半段就得更虚无更飘渺,因此她采用了气声,她气声的演绎即悠扬,婉转又委婉,空灵,给人若隐若现,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感觉。前半部分大量假声的运用和后半部分真声的及至发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歌部分,玛利亚更注重的是真假声的转换的发挥,细节处理的丝丝入扣,甚至比one sweet day要好,转音中个别细小音符她都能点到,一般歌手在唱歌时喜欢由低过渡到高时运用真假声转换,而玛利亚的真假声却是随意的,自由的,不规则的,有的时候甚至是由高往低转换。在高潮部分,玛利亚终于把她声音的最颠峰展现了出来,高难度技巧和音色的把握结合得非常的到位,而在此处,她真声对细节的处理也象之前她弱声处理细节一样,丝丝入扣,没有一点混杂的情况出现。在这里,你找不到她声音滑坡的理由,而是她更加明亮和饱满的声音。在一段:“But I ,will~ ~stand and say good~ ~ bye!”中,前一句Will~ ~ 和后一句good ~ ~ bye 的层层拔高非常显功力,尤其是后者,“good ~”由低滑高3度达到高音E,最后在同等音高上用保持着同等音色过渡到“bye”,难点在于闭口音“U”由低升高,然后在同一高音上过渡到开口音“Ah”,并且保持着质量的统一,这关系到声音力度的收和放,可想而知其中难度了。而在爆发处的那个“Fly ~ ~~ ”后边接着滑坡式的转音,更显功力。首先是“fly”,“fly”的整个过程是一个8度的跨越,从中音e2跨越到高音e3,在e3上拖延, 虽然在拖延的短时间里,声音处在同一高度,但这个拖延过程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继续向上抬升的,给人以瀑布倒流的气势,大气磅礴,从高音的力道和饱满度可以感受到它无与伦比的强劲抬升的气势。高处强大的轰鸣过后接着是一阵下滑,高难度转音9拐18弯由高往低倾泄,正是butterfly千环百绕的旋律给玛利亚提供了这个机会,后半段的部分中的转音,她都做得非常完整到位,没有因为哑音的出现而使其转音忽然出现断层,此歌中她对音色的把持和对技巧的把握是她生涯所有歌曲最优秀最具难度的发挥之一。当然,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在那个“fly~~~”高潮后不能以足够的气息完成那个滑坡的全过程,非常遗憾。大家尤其是男生在唱的时候,不妨把调子抬高几个,试着唱就能理解其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