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轉 [樂評] 90年後的台灣流行音樂演變
[打印本页]
作者:
Xenia
时间:
2005-1-12 14:01
标题:
轉 [樂評] 90年後的台灣流行音樂演變
文:袁永興
感謝1989年年底前,陳淑樺一張「夢醒時分」,開啟國語流行唱片市場「百萬大碟」的到來,隔年台灣股市上萬點,經濟一片大好聲中,同時間的日本泡沫經濟發生,眾多日本年輕人投入日劇效應與其流行音樂唱片帶來的庇佑中,兩地一長一消間,台灣的流行歌壇走出後民歌時代,複製東洋偶像與引進香江歌手的潮流,與土生土長的台灣流行音樂創作者旺盛豐富的創作力,成就了九零年代一開始的熱鬧與繁華。
有趣的是於1989年胡瓜電視節目「金曲龍虎榜」的誕生,逐漸取代八零年代羅小雲在廣播中設立排行榜的優勢,加上國語專輯音樂錄影帶的拍攝逐漸成為主流唱片的必要行銷手法,結合KTV漸漸大過卡拉OK的需求,這些都讓唱片業從製作導向到企畫導向、再到行銷導向,以往由上而下的音樂製作環境,慢慢的倒過來,變作消費者喜歡什麼、唱片業就製造販賣什麼,而這些都在整個九零年代變作一股強大的勢力,甚至影響到今天的唱片運作環境。
九零年代一開始,普遍喜歡以「實力派」、「創作派」、「偶像派」這三種名詞來形容當時的流行音樂歌手的特質。「實力派」可能指的是包括像張清芳、趙傳、齊秦、陳淑樺…等等,表示歌唱實力與技巧非常好,又具有個人風格與特色,完全以聲音上的強勢作為吸引市場和歌迷的賣點,而這一類的歌手通常也被暗示成「不靠臉蛋來賣藝」的歌手。「創作派」則表明演唱者具有優秀的詞曲創作力、甚至可能連編曲製作一手包,來表示自己的全方位音樂才能,這一類歌手普遍受到樂壇的肯定,可能自民歌之後,創作型歌手一般被認為是較具有生命力與延續性的音樂人,如周華健、瘐澄慶、黃韻玲…等等。而「偶像派」則清楚的告訴大家他們完全是包裝下的產物,吸引青少年與低齡層兒童的目光為首要,簡單的音樂內涵,少男少女易懂易哼的情愛歌詞,加上清純可人的笑容亦或帥帥酷酷的臉龐,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小虎隊、伊能靜、林志穎…他們的出現不但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多樣性,也加速讓唱片工,也加速讓唱片工業消費的更「視覺導向」,或者該說是更能在短時間獲取更大的利潤。
無獨有偶的,在梅豔芳與張國榮陸陸續續在八零年代末向台灣歌壇叩關時,郭富城的機車電視廣告,黎明的高人氣,劉德華的電影成功以及一張「吻別」帶來百萬銷量的張學友,香江「四大天王」造成的旋風幾乎壓過了台灣本土歌手的風光,儘管當時國際唱片紛紛進駐台灣,以及強力運用行銷手法搶佔台灣音樂市場的地盤,還好當時包括江蕙、張清芳等等本土歌手仍然揚眉吐氣,「酒後的心聲」也攻下台語百萬銷量的寶座,唱片公司逐漸以「偶像派加實力派」來形容這些高銷量的歌手,或多或少也證明當時景氣的蓬勃助長消費的能力,於是才能有一張張高達五十萬、八十萬甚至是一百萬張的銷售數字出現。
九零年代似乎也是女歌手與女性音樂工作者最得意的年代。「王靖雯」到「王菲」的魅力延燒至今,天后級歌手「張惠妹」、「李玟」…還有莫文蔚、那英、許如芸、辛曉琪等等,她們不但讓女歌手在歌壇變得愈加重要,甚至成為華語流行歌曲的風向球指標,而包括像陳珊妮、黃韻玲等等兼具幕後音樂工程的音樂人,更是對歌壇貢獻良多。
基本上九零年代的華語歌壇多半時間一直在豐富的消費變遷上不斷的變化口味,日文歌曲在九零年代初期從電台電視禁播到隨著衛星電視而後開放的大量引進,以及原本西方流行音樂更大量的透過包括「MTV」、「Channel V」等頻道的傳播,這些都讓國語歌壇的音樂性同時吸收外來文化時又兼具本土意識的創作相互影響又結合。其中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應該就是ABC歌手們在這一部份的呈現。
LA Boys很快的將舞蹈在表演上的視覺效果跟饒舌結合在一起,王力宏逐漸的從學生歌手到能把不單只是節奏藍調的音樂元素放進流行音樂,學理派的出身跟古典音樂與舞台音樂劇的影響同樣在他的專輯唱片裡數度呈現。順子的多國音樂經歷加上她聲線上與技巧上的優勢一樣帶給國語歌壇極大的震撼。陶吉吉從製作物上到演唱方式上將國語流行歌曲徹底的「R ‘N’ B化」,以及BAD、麻吉弟弟…這些都讓台灣的唱片市場變的既活潑又充滿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影響都不是一時的,而是持續多年甚至到今天的。
另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硬體技術上的進步。打從1990年Q sound系統出現在sting、madonna等音樂人的專輯唱片後,台灣流行歌手也興起一股出國錄音、拍攝MV的跟風。瘐澄慶、伍思凱、張洪量等創作歌手陸續前往LA或紐約、倫敦去錄音,或是邀請國外樂手、錄音工程師開始在專輯中擔任要角,這些都讓台灣的樂迷耳朵被訓練的愈來愈銳利。如今,多半的台灣錄音室使用的無論硬體還是軟體,原則上都已經是國際水準的器材,更有許多的歌手及製作人自掏腰包建造屬於自己的錄音室,這一股潮流至今尚未褪去。
台灣流行音樂在到了九零年代後半段時,「樂團時代」終於開創出來,亂彈、董事長、四分衛、五月天、糯米團、拖拉庫……向來一直被放在地下樂團位置的,終於在後來大放異彩。儘管這股聲勢近一兩年有些下滑,但「海洋音樂祭」五年的耕耘、「春天的吶喊」與「野台開唱」十年的累積,終究不能小看這段新世代次文化的力量也已經躍躍欲試成為主流。
華語歌壇在千禧年前一刻出現了劃革命的影響,這個名字叫「周杰倫」。
他把許多過去唱片工業認為不可能的一一改變。聽不清楚的話語,忽古忽今的詞句,新世代的詞藻與大量的音效結合多變的音樂元素,這些使得許多其他想要跟進的音樂人都很快的被看出在模仿周杰倫,而流行,正是一種無法取代的特質等著被開創,這也使得至今沒有一個更能夠超越的聲音出現。
當然不能忽略一些其他華人歌手在台灣樂壇的貢獻,包括梁靜如、張智成、光良品冠、李心潔、阿杜、蔡建雅……當然還有孫燕姿。
如今的台灣流行歌壇多半已經是偶像導向的操作,再有實力再能創作,行銷手法與企畫導向仍佔掉大部分的比重,於是連著幾年的年終銷量統計,往往不出蔡依林、SHE、周杰倫、五月天、孫燕姿……百分之八十的銷量集中在不到十個藝人團體的名字上,即使2004年也不過多了一個F.I.R.。在全世界都面臨mp3 download與燒錄盜版的問題時,華人流行音樂的指標重地,台灣,這一次真的比起過往,還要面臨一個更重要的階段;一個不能退縮、不能退步,但是更不能失去自己位置的階段。
問題是,台灣的位置在哪裡?台灣的流行音樂將會一如過往「全世界的華人在聽『我們』的歌」嗎?中國大陸歌手朴樹2004年的「生如夏花」賣掉一百五十萬張的銷量,開始推翻這個答案……。
來源: 袁永興私房網站
http://www.djdj.idv.tw/
感謝 Cluvmusique 提供
作者:
脉动
时间:
2005-1-12 14:20
有道理!!!!!!!!! 够透彻 !!!!!!!!!!!!!
作者:
11张嘴乘以2
时间:
2005-1-12 14:24
好帖。
現在的偶像真是滿天飛來着
作者:
脉动
时间:
2005-1-12 14:32
不管歌坛变化多快 不管往后有多么多的偶像出来 也不管别的同志有多么大的销量 我还是一如既往支持david
作者:
青衫客
时间:
2005-5-25 09:51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脉动
at 2005-1-12 14:32
不管歌坛变化多快 不管往后有多么多的偶像出来 也不管别的同志有多么大的销量 我还是一如既往支持david
同意!!!支持!!!!
作者:
baby830213
时间:
2005-5-29 09:08
真是感慨呀
华语乐坛多几个DAVID这样的
何愁不兴旺发达!!!
作者:
未来已经远去
时间:
2005-5-29 16:38
写的很好呀,分析很透彻
作者:
闫辉
时间:
2005-5-30 02:04
写的很有道理 啊
说的也很透彻啊~~~~~~``
欢迎光临 ::喆服-陶喆歌迷会:: (http://davidcn.club/)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