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EMI唱片“瘦身”意味着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IamJenny
时间:
2004-5-18 00:00
标题:
EMI唱片“瘦身”意味着什么
EMI(中文名是百代)唱片是世界5大唱片公司之一。近日它开始大规模裁员,这一举动蕴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动向。
他们意欲何为?
近十年,整个唱片行业的生意一落千丈。 EMI一直寻求收购或者被收购。在三年前与华纳合并,未能通过欧盟反垄断条例而告吹;两年后,再次寻求收购华纳音乐,也是到了关键时刻发现华纳的账目有问题而中止。期间,EMI也寻求过与其他的机构并购,例如BMG集团。
不管买还是卖,EMI的目的是在目前这样恶劣的商业环境中,要么通过扩大商业规模达到寡头垄断,取得利益最大化;要么甩手卖掉,找一个更大的“大树”依靠。EMI想到的,EMI在世界五大唱片集团内的对手也想到了。就在三年前EMI与华纳合并失败后,索尼与BMG开始谈合并,到了2003年底宣告成功。华纳音乐也卖给了由前任环球集团总裁小艾德加·布隆夫曼(EdgarBronfmann Jr.)领导的投资集团。环球唱片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唱片集团内的资源整合。
EMI可够呛,卖不成,买也不成。开源节流,加强竞争力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他们这次的“瘦身”迟早要做,由于20%的幅度不算大,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类似的举措。唱片公司的商业举动往往会引起其他对手的连锁反应,因此,人们关心的是,这次EMI的举动对整个唱片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一般的乐迷,是不会太理会唱片公司的商业行为。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乐迷肯定可以感觉到,新出版的录音在数量上少了很多,罕见大型的新制作,许多在音乐会上有杰出表现的艺术家不见有唱片发行,在唱片上见到的新人越来越少。个性化的制作越来越少。这次EMI的“瘦身”计划和其商业对手在未来的反应,相信不会在古典唱片的出版上着迹明显,但是,乐迷对五大唱片集团中低价位的唱片品质下降的批评,可能会蔓延到它们的高价位出品。
像其他商业机构,唱片公司本质上都是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五大唱片集团,除BMG之外,都是上市公司,他们要有好的业绩,甚至连增长率都不能是固定的,否则会影响股价,影响分红,继而管理层会面临来自股东的种种压力等等。
在诺曼·勒布里希那本惊世骇俗的书《谁谋杀了古典音乐》里面,他所揭露的凶手,正是那些创造繁荣假象的企业、古典明星、唱片界和经纪人。但是,勒布里希也是更多地从古典音乐这个行业内找原因。音乐演出和唱片,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商业。现在是反过来,商业气息太浓了。音乐唱片业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唱片公司及其股东对利益无止境的渴求。他们的这些并购和“瘦身”,无疑是助长了艺术中的共性的东西,扼杀了艺术中的个性,其实是对文化思想精神的扼杀。
西方社会一直是很注重人的个性的发挥与展现,他们把这视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动力。以前在《新闻周刊》杂志上曾见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反对媒体巨头染指内容供应商(有线电视巨头恶意收购迪士尼就是典型例子),认为过分追求volume和market share的经营理念会摧毁多元化的文化事业,最终将扼杀人类的精神世界。
EMI及其对手的这些商业举措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他们还是着力于怎么把报表做得更好,而不是去想如何为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之后取得比现在更大的商业收益。
那么,音乐唱片业的出路在哪?网络!表面上,唱片公司对网络很憎恶,但是,谁也无法改变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面貌的改变:更加自由、平等、快速地分享,这个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唱片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告网络盗版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实际上是很想把网络这个媒介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按照现在的技术发展,人们很清楚地知道,未来我们是通过网络获得音乐,而最近他们一系列的商业举动,和大力开拓网络上的商机是背道而驰的。
他们意欲何为?榨取以圆形碟片为介质的唱片的最后一滴的利润,通过对内容和版权的控制,达至对未来的唱片介质——网络的控制。不知道,违背社会发展的精神算不算是犯罪?
新闻背景
日前,英国老牌古典唱片杂志《留声机》公布了EMI唱片一个惊人的消息:EMI唱片缩减1/5的生产能力,压缩1/5的签约艺人,集团裁员1500人,CD和DVD的生产全部发外加工。这样,EMI将每年节约大约1000万英镑。 被解约的艺人大概占现在EMI签约的1/5。EMI解约的目标是“属于小众市场和表现不佳的艺人。一批小品牌会并入大的品牌里面。”
EMl音乐的董事局主席和CEO Alain Levy说:“是时候调整EMI音乐了。我们相信,放弃少部分的艺人增强了我们对现有业务的关注,减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我们会继续邀请全球的艺术家加盟,继续发展我们的数码业务。”
世界5大唱片公司:传统意义上是华纳、EMI、环球、索尼、BMG。后来,索尼与BMG合并,“并在今年2月由欧盟通过,取名为“索尼BMG公司”,成为全球唱片工业巨无霸。
网上下载致命 损伤唱片业
就EMI大裁员事件,香港EMl的MANDY对记者说,盗版唱片风气猖獗,导致唱片商业额跌得厉害,加上当今的资讯发达,网上下载音乐也使裁员以节省开支成为全球唱片工业的大趋势。“跟古典唱片业不景气并没有太大关系”。她提到,其实不仅是EMI,之前的华纳、环球唱片也在不断进行精简机构的各项举措。“这是决策层的决定,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而“环球”唱片中国业务部的李之昭则提到,EMI裁员与“环球”早前的两次“大换血”(与“宝丽金”及由法国最大的电讯供应商“维旺迪”全面收购)情况不同,各公司按业务发展需求进行改动很正常,但她同时认为,盗版固然是唱片工业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但“网上无偿下载集中在流行音乐方面,而流行音乐恰恰占了我们商业额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她认为,网上下载才是对唱片业损伤力最致命的。间接或直接造成唱片公司要精简自身。
PS:最近科艺百代真的是在走下坡路,看看金曲奖上居然颗粒无收~~~~~
作者:
麻糬妹妹
时间:
2004-5-18 00:00
没办法```
谁叫他们该捧的不捧```
不该捧的有使劲在那宣传````
作者:
蕭張使君子
时间:
2004-5-21 00:00
楼上何出此言 本文中的瘦身 是有针对的地区的 其实emi 的音乐真的不错 就台湾来看 商业手腕不够强
作者:
sddcyndi
时间:
2004-5-23 00:00
我很关注这样的新闻!这直接与现在音乐的质量挂钩!
作者:
罗洛亚索隆
时间:
2004-5-28 00:00
哇哈哈哈
二楼的意思是TENSION…………………………
作者:
jenny914jenny
时间:
2004-5-28 00:00
现在陶和tension不都不是emi的人了吗?
作者:
IamJenny
时间:
2004-5-29 00: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
jenny914jenny在2004-5-28 18:37:13
的发言:
现在陶和tension不都不是emi的人了吗?
Ecentry是EMI下属的一个厂牌,是专为陶喆设的一个类似子公司的厂牌。说到底他们还是EMI的人。
作者:
♂愛喆主義→
时间:
2004-5-29 00:00
主要就是受盗版和下载的影响~哎~
作者:
pucca
时间:
2004-6-1 00:00
内地引进太慢,不少人为了早日听到新歌就只有买盗版和下载了!虽然不支持,可是也没办法!
欢迎光临 ::喆服-陶喆歌迷会:: (http://davidcn.club/)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