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ndustrial Records 旗下發表過作品的樂隊(例如 Throbbing Gristle, Cabaret Volt aire, ClockDVA, Thomas Leer and Robert Rental, Monte Cazazza, S.P.K, 可能 The Lea ther Nun 和 Elizabeth Welch 是例外)都把他們對離經叛道的文化的興趣和對噪音的興趣結合起來。很容易看出,象 Einsturzende Neubauten, Whitehouse 和 Test Dept 這樣的樂隊也有著相似的愛好。
Dave Henderson 在他那篇觀點新鮮的文章 "Wild Planet”對主要是英國和歐洲的工業音樂進行了一次調查,時值 1983 年,工業音樂這個說法已被認可,但是,按照那些不斷求變的音樂家,如 Steve Reich, Mark Shreeve, AMM 和 Laibach 的意見,工業音樂的邊界是不可能劃出的。自那以後,工業音樂就分裂了,主要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保持了實驗性,另一部分則偏向把工業音樂的元素運用到搖滾和電子舞曲中(或者可以說這兩部分就是“非商業化”和“商業化”)。流行的“工業”音樂家,象 Front 242 或 Ministry,讓一些早期工業音樂的元素居於搖滾和 techno 音樂的附屬地位(有時這些工業元素只是態度和外表上的激進和偏執);另外一些團體(即上面提到的“保持了實驗性”的那一部分)則開始研究工業音樂與祭典音樂(ritual music)、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學院派電子音樂、即興音樂、以及純粹的噪音間的關係。近來,隨著 ambient 的流行,這類保持實驗性的藝術家得到了比以前多的認同。
很清楚的一點是,工業音樂這個詞對於把這種音樂分類一點用也沒有,但它對瞭解不同音樂和樂手間的關係還是有一定幫助,所有工業(連同它的附屬類別)音樂家都多少和這個詞可以拉上點兒關係。剛才說的那種具實驗性的工業音樂往往被稱為“後工業音樂”,相反,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前工業音樂”。漸漸你就會明白,在工業音樂與它的祖先之間幾乎沒有什麼界限是有意義的。在 Alternative Press 雜誌的一篇文章中,Michael Mahan 把工業音樂定義為“人性的喪失和由以工廠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狀態帶來的無情污染在藝術上的反映”。這個定義太簡單化了,如果工業音樂僅僅是一種“反工廠音樂”的話那麼它就會包含釵h的反動的盧德派(注:盧德派 Luddite 是 19 世紀初用搗毀機器的手法反對企業主的自發工人運動)份子。不過 Mahan 至少提出了一些工業音樂的先驅,如 Edgard Varese, Karlheinz Stockhausen, David Vorhaus, Frank Zappa(!) 和 Klaus Schulze 等。Jon Savage 曾指出工業音樂的五個特徵:access to information, shock tactics, organisational autonomy, extra-musical elements, and use of synthesizers and anti-music。通過對這些特徵的檢視,我們很快就會明白工業音樂在 20 世紀文化史上到底佔據了什麼樣一個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