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打口带 [打印本页]

作者: scintilla    时间: 2004-4-18 00:00     标题: 关于打口带

看了一下好像很多人不明白打口到底是啥
大概论坛里80年代后期出生的XDJM多一点吧??打口带呢应该是磁带和CD都有的,不过现在磁带很少见了,都是CD了。指的是,走私进来的原版唱片,被海关查获,海关为了不让这些唱片继续贩卖,会用专门的机器,以前是给唱片打一个口,然后我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这些被切过的唱片仍旧会被批发出来卖,当然是低价,大概是70年代的很多愤青都是打口一代吧

不过现在的方式换了,现在用的机器是会给唱片打三个眼,就是呈三角形状,因为一次都是几百张的打,一般来说前面的一部分肯定是报废了,但是越后面的损伤越小,所以现在其实是打眼了,并且还有很多原盘,就是根本没打到的。
一般来说全国的货应该都是从广东那边批过来的,南方沿海便宜一些,北京的就非常贵了,不过好货也多。
但是据说现在越来越严格了,以后可能就没了,所以看到好的赶快收吧

以上是我个人知道的情况,如果有了解比我详细的请补充,谢谢
作者: JiJi    时间: 2004-4-18 00:00

其实还有个途径应该是国外滞销的碟,要做垃圾处理,然后运到发展中国家碎片处理,原料再运回去。然后,中国那几个地区的人看到商机了,创造力果然弓虽,从中拣了好多好货,发到全国各个打口摊上去了。广东和平村大概是中国打口的集散地吧。
作者: scintilla    时间: 2004-4-18 00:00

和平村在哪边??
我就晓得都是广东那边的,打口按吨卖的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0 14:34:26编辑过]



作者: JiJi    时间: 2004-4-18 00:00

广东和平村,不知道在哪,大概汕头附近吧
我看过篇介绍打口和全国打口地图的,偶去找找发到这
作者: 校长    时间: 2004-4-20 00:00

广州这边好多哦~~~~~~~偶就买了两张进口原版的~~~

一张是MC的~~~~~~一张是WH的~

同学有次去看蝶~~~~卖碟的还说~~~~这是韩国人气组合:TENSION
作者: 士口    时间: 2004-4-20 00:00

80年代下的蛋也有我这样从来没买过打口碟的人并且是不久前才知道打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人
作者: 幻漩    时间: 2004-4-20 00:00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靠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叉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潮阳的老板整理一番后,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零售的打口带。当然,他们会留下一些“尖货”(好东西),像包装精美的大套古典唱片、几十张一套的米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专集,或是一些公司的全集(像著名的爵士厂牌Blue Note),要么自己收藏,要么留着等将来货不够好时,拿来配货用。

  挑剩下的,就留给下一级的各地批发商,或者是亲自下去挑货的零售商。然后通过隐秘顺畅、四通八达的货运系统,发往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

  就这样,这些打口贩子以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一个地下商业王国。

  可以算算,1柜(一个12米的集装箱)=400件=4800条=96000张CD。10年来到底有多少打口带流入了中国?就像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

  以北京为例,据悉北京市面上的打口带有70%都是南方的两位批发商发的,其余30%除了零售商自己下去进货外,基本上都是从上海拿的货。经过这些中间环节后,打口带的价格直线上升,从批发商那边拿一张大概就一两块钱,但零售时往往能卖到10块以上。

  原盘(没有被打口或扎眼,未伤及内容的)就更贵了,最早的时候一张平均在20块钱左右。因为打口带没有明码标价,再加上交易时的讨价还价,价格还会有变化。但扣去运费什么的,利润起码翻几番。

  最早的时候,打口以磁带居多,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当时价格却高得惊人。

  郝舫告诉记者,1994年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自杀后,他们的东西一下子奇货可居,锯得很深的,可能都会卖到七八十块钱。他自己买过两盘50块钱的磁带,都是切过的,一盘是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空想国》,一盘是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的精选。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


作者: 幻漩    时间: 2004-4-20 00:00

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它被认为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然而,维持了10年的中国打口带市场已日益式微,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打口是退出舞台的时候了

  一张装潢精美的CD,绝对不是盗版而是正版,却被利器在边缘斩出一道长方形槽口,这口子可能影响你听一首曲子,也可能两首,但大部分内容仍然保留下来——这就是数年前红火一时的“打口”带(Saw-Gash)。

  打口盛世

  如今,在网络和盗版的冲击下,中国打口带市场正在急剧萎缩。几年前的红火、淘碟时的快感已不复存在。

  虽然现在是“面朝‘后’海,春暖花开”,虽然早已离开了这一行当,但北京“后海”酒吧的老板张大力仍然对1995、1996年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那是他们卖打口带的日子。

  当年,张大力和其他打口小贩一起,几乎每天都要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的马路边上晃悠,身上背一两个大包,包里全是打口磁带和CD,向偶然经过的路人或闻讯而来的乐迷兜售。

  当然,他们要眼尖脚快,时刻提防工商、城管人员的到来。否则一旦落网,不仅身上的家当要被没收,还要被罚款。那场面,就像电影《卡拉是条狗》刚开始,派出所围捕没有合法身份的狗一样。

  把视野放宽到全国,除了北京的中图、五道口,广州的天河、武汉的双龙也是比较大的打口据点。当年卖打口的,后来很多成为了摇滚乐手、唱片公司经理、制作人或乐评人。

  被称为是“广州打口之父”的邱大立,就是从卖打口逐步走上了乐评人的道路。邱大立自谓打口是他的“再生父母”,从1996年至今,他的写作史基本上就是他的打口聆听史。

  1993年,邱大立第一次在安徽芜湖的老家买到了打口磁带。当时感觉非常兴奋,用后来一位乐手的话说:“拿着磁带不停地闻啊,那可是美国的味道!”

  从邱大立的口中,你经常会听到一些奇妙的打口故事。一天,一位小青年到他店里,一开口就问他有没有“哥特”(摇滚乐类型之一)的东西。邱大立问:“什么是哥特,你知道吗?”小青年摇摇头说不知道。邱大立说:“没有。有‘姐’特的,你要吗?”

  还有一位朋友给邱大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原新疆乐队“石头,剪刀,布”的主唱。1999年4月,他离开北京,和邱大立一起在广州卖打口。一次,他去广州华南建筑学院,一个大学生说去他宿舍吧,他想多挑点。没想到那人把他带到了校联防处——最后,瘦小灵活的他翻墙而出,胜利逃脱了全校规模的对他的围捕。

  尽管头上高悬着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中国的打口市场还是很快地蓬勃发展起来。早在1992、1993年,也就是北京打口市场兴起的时候,已有大批人先于张大力加入了这一劳动大军的行列。

  同样是在中图门口,他们中有很多人日后成为了北京摇滚的生力军,像“地下婴儿”的高氏兄弟、“超级市场”的主唱羽伞、“麦田守望者”的主唱肖玮、新蜂公司的老板付冲……付冲的公司第一次出版专辑时,他在封套内特别写下了“感谢93至95年中图门口的哥们儿”。

  可以这么说,崔健、唐朝之后的北京新一代摇滚乐手,没有不听打口带的。

  10年来,打口带不仅在听力上大大拓宽了中国城市青年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由于打口带不是经由中国正规的音像制成品进口程序进入的,因而避开了政府部门的审查,让年轻人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玩意儿。

  所谓打口一代

  张大力一直认为,打口进入中国,是西方的一种“文化殖民”或“经济侵略”。否则哪有这等好事,在美国卖十几美元一张的正版CD,却非要以废弃塑料的名义卖到中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不是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早就预言,要用唱片打倒共产主义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吗?可见音乐的力量不容小视。

  即使这一目的不能得逞,那么经济上也对国外唱片公司有利。他们不用花一分钱在中国铺设发行渠道,却能不费工夫培养起一批倾向于他们文化审美趣味的听众,为将来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做准备。

  1997年,摇滚乐评人颜峻与人编写了一本叫《北京新声》的实验出版物,题献给“打口的一代”。

  《北京新声》用它的“打口”特征,捕捉了当时北京最前沿的身影,收藏了一代人成长的声音,这声音来自:麦田守望者、新裤子、花儿、超级市场、清醒、鲍家街43号、子曰、地下婴儿、秋天的虫子和张浅潜。

  在颜峻那里,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

  颜峻认为,打口对谁都有利,它促进了中国音乐的进步,为国外唱片公司培养了市场,形成了特有的通过地下渠道获取音乐资讯的打口文化。打口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但在另一乐评人、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郝舫看来,关于“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的种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大其辞。郝舫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分众化的社会中,很多东西的影响其实很小,就在一个圈子里。打口也是如此,它只是一小撮人的正常消费行为。

  郝舫自己收藏了三四千张的打口带,这些东西他视如至宝,但在他老婆看来,那只不过是一堆垃圾。

  郝舫不否认打口对中国大陆音乐文化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受港台的影响最大,像邓丽君什么的。打口带进入后,中国人的耳朵一下子打开了,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听打口带长大的人玩出来的音乐,就是跟崔健的不一样。而且由于直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如果这些人以后不承认打口带的养育之恩,那他就是在背叛、撒谎。

  而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我听的东西没有那帮年轻人多。”据说,崔健当年为了听到“性手枪”乐队的带子,曾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东西他只能托国外的朋友带进来,其数量当然可想而知。

  考察打口带的影响,只能将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传播方式。

  与打口“残缺”的物理特点一样,这种传播方式有其局限性,由于资讯的短缺、打口带自身的种类限制,中国乐迷接触的西方音乐世界始终是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畸形的,同时也导致了抄袭和模仿的产生。



作者: 海儿    时间: 2004-4-21 00:00

我以前就买过很多打口CD,质量很好,不过有些地方被打口打掉了
作者: huanle1234    时间: 2004-4-21 00:00

我从没见过打口带。

正版都少见,我这个小县城都卖盗版~

没办法啊。
作者: bidaonan37    时间: 2004-4-21 00:00

我一定要做个愤青!!!!无愧于天地
作者: shock    时间: 2004-4-21 00:00

   好象 是广东的打口的确实很多啊 soulfull就是找了很多打口的
   
作者: scintilla    时间: 2004-4-21 00:00

现在的打口整体来说不如前两年了,前两年的打口质量很好,有很多好碟,而且原盘多,现在少多了,不过都是要看货的啦,前一阵子的货一般,最近的不错,昨天买了张BJORK的原盘
作者: Aska    时间: 2004-4-23 00: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scintilla在2004-4-21 13:14:42的发言:
现在的打口整体来说不如前两年了,前两年的打口质量很好,有很多好碟,而且原盘多,现在少多了,不过都是要看货的啦,前一阵子的货一般,最近的不错,昨天买了张BJORK的原盘
在哪里掏到的??

tell me tell me tell me !!!

PS:最近一直在挖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可还是觉得好货不多~~~
作者: 蕭張使君子    时间: 2004-4-24 00:00

买过两三盒打口磁带 从同学那买的 效果还不错
作者: scintilla    时间: 2004-4-24 00: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Aska在2004-4-23 22:42:47的发言:

在哪里掏到的??

tell me tell me tell me !!!

PS:最近一直在挖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可还是觉得好货不多~~~
我最近还米回北京说,不过北京还是找得到的,就是贵一点,海图、东四、新街口都有的
作者: Vitamin_D    时间: 2004-4-25 00:00

打口碟应该比一般的CD质量要好吧??
作者: 空    时间: 2004-5-8 00:00

我以前买过一些打口或打孔的片子和磁带,
觉得是国外的盗版,
不过音质还真是不错,比中国的盗版要好很多了!
最好的是里面的歌词是全的,这个也比中国的盗版要好的多了!
我买到最满意的是一张pet shop boys的打口cd和几张B'z的EP,
现在上海好像还有蛮多地方有买小cd也就是打口ep。
作者: 喆之旋律    时间: 2004-5-15 00:00

我学校附近有家打口CD店
作者: sddcyndi    时间: 2004-5-23 00:00

反正我们学校外面全是买盗版和打口cd的
作者: superdou    时间: 2004-5-26 00:00

支持地下工作者,
作者: 最john    时间: 2004-6-20 15:1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cintilla at 2004-4-17 04:00 PM:
和平村在哪边??
我就晓得都是广东那边的,打口按吨卖的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0 14:34:26编辑过]


哈哈~!!!!
作者: 飞雪    时间: 2004-6-24 02:09

有谁知道上海卖打口碟最多最好的地方吗?
作者: 冷炫    时间: 2004-6-30 00:23

有幸看了前面几位DGDJ对打口带的介绍和评价,感觉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说:打口带的定义。还有:又知道了好几支我仰慕已久但无缘知道他们的英文名字的乐队,像涅磐乐队。
我在一些所谓的:“叛逆文学”作品中见过打口带这个名称,但一直不懂它是怎样的一种音像制品,好在今天拜读了诸位DGDJ的文字,才对这一事物又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在我住的这个小城市里,最常见的就是盗版带,我很渴望能拥有一盘打口带!
作者: 校长    时间: 2004-7-7 10:18     标题: 广州打口碟的地方

广州市的人民北路越富音像广场里有一档CDR专门店,内有相当多的另类音乐。

市北郊陈田村邱大立处。

大沙头旧货一条街。从火车站乘坐7路车到总站下,另外还有223、36、45路等等,都可到达,下车之后问人大沙头旧货一条街在哪里即可。这是个二手旧货的集散地,从各种小工艺品到多轨MD录音机什么都有。其中有那么几档是卖打口的,记得在看完一档的存货后得问档主:“还有没有其他的了?”这样她就会带你到不远处的另外一档,那里是她的“仓库”。

过去说的陶街现在好像没有了。

以前天河城西侧,书市正对面一片小房(“天河综合市场”)中的“ROCK MUSIC HOUSE”也已拆。

至于最便宜的打口集市,现在就是岗顶一带,暨大西门对面天桥上下。 价格十元三张,当然,货比较垃圾,但是也有很好的要细心挑。一共有七档,出现时间一般是中午和傍晚5点以后,一般出现两三档左右

1. 一个推着小车,拿纸箱装着卖的女人。货经常有新的,同时有相当精彩的。我在那里买的相当多,和她挺熟悉。

2. 一对夫妇,一般天桥上。更新慢,偶有好东西,比如昨天拿的Kronos Qu artet(nightprayer),David Bowie(outside)和Scott Johnson(John Somebody)

3. 一个老头,天桥上更新慢,但偶尔发现很多新东西,比如那里就有好多张 ASW,NONESUCH的。

4. 一个年轻肥女人,没见她更新过。

5. 一个中年男子,打扮象农民。货更新速度一般

6. 一个中年男子,打扮不象农民,很少出现,我在那里买过Goreckl的。

7. 几个年轻人,模样当然土。大量的碟,据说是中大迁过来的,一般晚上才来。我第一次见到他们就发现碟特多,除了一地的MAZZY STAR,THE CURE之类外,还有巨多的REAL WORLD,甚至SISTER OF MERCY,十元三张,夸张吧?我和他比较熟悉。

Chet Book Shop,石牌岗顶天河购物中心三楼唯雅书廊B3。店名来自C het Baker,可见店主的口味,书店+打口店,可以15元买到新的《音乐殖民地》,以及各种艺术书籍。前卫/不前卫/伪前卫人士都应该去看看,记住他们的CD大都摆在柜子里,放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店主阿涛的call机:95800-1121755,他们还有个网站:http://mymusic.163.net

麦田吧,没有打口卖,但可以帮你刻录CD-R,20元一张。电话:87503183。
作者: MAYDAY    时间: 2004-7-11 17:23

長知識暸!!!!!
作者: 草草    时间: 2004-7-12 22:23

打口袋,我们的音乐老师咯
作者: 清水反应    时间: 2004-7-23 22:46

我从初中就听呀!!!!!!
作者: 清水反应    时间: 2004-7-23 22:47

还是很怀念滴~~~~~~~~~~~~
作者: 枯禅本尘    时间: 2004-7-24 13:05

打口带没什么的,好的音乐无论以什么行式出现都不会改变本质,只要不是盗版就行!
作者: 百变γ小魔鱼    时间: 2004-7-25 15:02

我只在现在的畅销小说上看到过
可自己从没见过
作者: 乐清音高    时间: 2004-7-27 22:28     标题: 打口算盗版吗?

我从不买盗版,要是买不到的碟,我就上网买!
哎,请问打口算不算盗版,要是那是进口走私碟,那不是一票难求!
还算珍品了!那我倒有兴趣买几张听听,可惜买不到啊!
作者: babybabybaby    时间: 2004-7-29 18:48

我觉得没什么啊 有些歌中国根本没有  只有通过买打口的 我就买过艾米纳姆的
作者: babybabybaby    时间: 2004-7-29 18:52

只能怪中国不懂得引进好音乐,什么都大惊小怪,什么都黄,什么都下流,好象他们就纯洁的像天使
作者: 奥林巴斯723    时间: 2004-8-3 17:59

偶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哦??
作者: simba    时间: 2004-8-17 08:36

打口带~~偶也想要啊!
我最想要的唱片就是在中国没有发行的唱片!
作者: R宫暴鸡丁B    时间: 2004-8-29 17:37

好久没逛打口带
买过,第一次买的时候是在学校门口,不过我是看着他封面感觉好就选了几碟
黑人音乐和很有地域风情的带子
对音乐了解还是太少

PS:猪猪你逛过厦门的打口吗,你觉得怎么样啊
作者: huhao1982    时间: 2004-8-30 22:27

长见识了!!!!!!!!!!!!
作者: 鞋里沙    时间: 2004-9-9 19:52

这算什么?????


是正版的吗?
作者: bluerainbow    时间: 2004-9-29 11:57     标题: 一个打口商的自白

打口是一种文化,它让许多中国的年轻人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好音乐,这是上帝给像我们一样的乐虫们的恩赐。想买打口找我,货好价低,QQ:393389790 天津[em00]
作者: nieyu96321    时间: 2004-10-3 09:42

广东和平村,不知道在哪,大概汕头附近吧
作者: nieyu96321    时间: 2004-10-20 21:48

我顶!!!!!!!!
作者: QiQi_0487    时间: 2004-10-25 18:14     标题: 啊?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哈哈
我们学校就有卖的,,,,,
呵呵
作者: xiaowen    时间: 2004-12-1 21:26

我们学校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也卖打口的,不过10块钱一盘有点贵了  
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
作者: 东南风    时间: 2004-12-10 15:3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abybabybaby at 2004-7-29 10:52 AM:
只能怪中国不懂得引进好音乐,什么都大惊小怪,什么都黄,什么都下流,好象他们就纯洁的像天使

作者: 东南风    时间: 2004-12-10 15:3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宫暴鸡丁B at 2004-8-29 09:37 AM:
好久没逛打口带
买过,第一次买的时候是在学校门口,不过我是看着他封面感觉好就选了几碟
黑人音乐和很有地域风情的带子
对音乐了解还是太少

PS:猪猪你逛过厦门的打口吗,你觉得怎么样啊
鸡丁,我逛过哦!

作者: 东南风    时间: 2004-12-10 15: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鞋里沙 at 2004-9-9 11:52 AM:
这算什么?????


是正版的吗?
是通过特殊渠道来到中国的国外正版唱片来的!
我现在应该还没到1000张,继续努力购买中!!!


作者: nellwan    时间: 2004-12-31 01:27

超市买过一盘廉价磁带,上面打了两个洞,不知是否打孔带
作者: 雨蔷薇    时间: 2005-1-7 18:39

哦~
这就是打口带啊
我们安徽这种地方应该不会有吧
作者: andrew    时间: 2005-1-22 15:39

前两天朋友还带了TLC的打口盘给我,说是打口,其实没打上。我有两张JAY Z的被打上了
作者: 种兔子的胡萝卜    时间: 2005-1-30 20:14     标题: 楼上的我赞同,我也曾经买过......

打口碟在我们这极便宜!!而且买多了老板还有免费送你几张的!!赚死!!!~~~~~~~呵呵!!~~~
作者: clover4_喆    时间: 2005-2-9 16:34

打口吗~
        成都也有的,但是很少,打口一般是沿海城市较多,曾和朋友一起去卖过,大都是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人,也就没买过一张,有机会在去吧~
        反正中国的走私是很发达的!
作者: 绯vane    时间: 2005-2-10 21:35

我最近买了不少呢,质量都还不错吧
作者: punkyizi    时间: 2005-3-26 11:29     标题: 有同感!

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到大连,打口无处不在。
记得我买的第一盘是the cure 演唱会,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最大的益处就是大大的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


“10年来,打口带不仅在听力上大大拓宽了中国城市青年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由于打口带不是经由中国正规的音像制成品进口程序进入的,因而避开了政府部门的审查,让年轻人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玩意儿。”
作者: 二毛    时间: 2005-3-27 16:14

江西有吗?
谁比较熟悉
不过我不包太大希望`````
`````5``````````5``````5555555````````````
作者: A-WING    时间: 2005-4-26 20:12

我有很多!!哪位朋友有兴趣想买可以加我QQ:29803225
作者: 尿盆    时间: 2005-5-9 17:52

我有福了。我家很靠近坐京九能到。广东第一个站。版主可不可以告诉我具体地址。谢了。
作者: 二毛    时间: 2005-5-14 11:11     标题: 问一下

打口带有包装吗?
在杂志上看的好像有包装```那他们怎么打上“口”?
难到之后又重新包装?
包装是原来的吗?
楼主好象没有回复的习惯`````````````
作者: JiJi    时间: 2005-5-15 21:58

带着壳打口的,想想那样的批处理人家怎么会一张一张拿出来打呢。
有些壳不成样,就盘拿出来塑料纸包装了。
作者: 闫辉    时间: 2005-6-3 12:34

我也没见过打口带啊!~~~~~~~

           我们这里没得卖啊~~~~~~~~`
作者: 梓の轩    时间: 2005-10-11 16:35

谁有打口带啊,我没见过,拿来见识下也好




欢迎光临 ::喆服-陶喆歌迷会:: (http://davidcn.club/)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