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仍然要提出并引起一定非议的是,这样一部以摇滚乐为主,凸显历史文化气息的影片,居然放弃了一些甚至是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著名歌手和作品。这与影片轻松、自嘲的风格和情节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鲍勃·迪伦能以一首失去冲击力的“雨天女人12和35号”献给关注他的人们,甚至没有“The Time Is Changing”这类的时代力作;大门乐队也被迫放弃了“The End”中充满反叛的刺激性历史心态,而以隐喻味道的“Break On Through”代之。更令人不满的是,选曲人太过于重视美国本土文化而放弃了披头士等曾经产生极大影响的外国乐队和歌手。
从整体上听这套唱片,给人的感觉是流行重于品质、旋律重于内涵,使得这套“不完全”的美国流行乐历史选本成了肤浅的、走马观花式的通俗手册。正如影片中对迪伦“Blowin''In The Wind”意念的庸俗处理,这些歌曲的选择也体现出这种好莱坞式的懒散与放任。
而另一个重要感觉就是整套歌曲的基调,如果过于浪漫华丽,对于美国当代史这一主题无论如何是轻率的,而选曲原则准确定位于轻松、开朗,略带些许自嘲。31首歌曲的最后一首是80年美国中西部著名蓝领摇滚乐手西格同名专辑中的名作“Against The Wind”,稍稍呆板的节奏、起伏不大的旋律、带着激励色彩的歌词、平淡而不失开朗的歌声,成了最能代表影片品质和这套原声CD的歌曲。
关键字:梦想
音乐人:joan baez
the rooftop singers
bob dylan
镜 头1:一天阿甘去女子学校找珍妮,由于下雨珍妮把冒失的阿甘领进了她的宿舍,在她的床头贴着joan baez的海报,并给他讲述将来自己的梦想…………
镜 头2:阿甘毕业后当了大兵,而此时珍妮却因为给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以跳脱衣舞为生,一有时间阿甘就去看珍妮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珍妮正在演唱《blowin' in the wind》,阿甘看着她说:“也许她梦想成真了”
解 读:
当初在珍妮曾经问及阿甘的梦想时说:“我要出人头地,将来要做像琼.贝兹一样的歌手,整个舞台只有我的声音和吉他。”珍妮的床头也贴着琼.贝兹的画像。鲍勃.迪伦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曾被琼.贝兹翻唱过,而在那次演出中,珍妮唱了这首歌,所以阿甘就天真的以为珍妮“梦想成真了”然而等待珍妮的却使一个破碎的梦。痛苦的童年让她自小就在外面漂泊,长大后不安的心使她加入嬉皮行列,但是却漫无目的;受人影响加入到政治团体,但是她又不懂政治;接着便是放纵、流浪的生活……等她明白了,却是青春已逝,来日无多。在这部戏里面,珍妮的命运是整个60年代的美国青年某一个侧面的缩影。
在这个镜头里面还有一幕让我记忆尤新:舞台上,刚刚加入嬉皮行列的珍妮唱着反战歌曲,而台下阿甘一身戎装,却马上就要上战场,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音乐人/乐队介绍:
现在已经是老头的鲍勃.迪伦(bob dylan)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得鲁斯市(duluth.mn)。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当年他仅仅二十二岁,拿着一把木吉他,口琴挂在脖子上,操着一副仿佛六十岁的沙哑喉咙,唱了这首“在风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从此,他的名字也开始在全世界飘荡。作为歌曲创作者,他引领了流行歌曲创作的数个阶段和潮流;作为歌手,他破除了那种旧的观念,就唱歌的人一定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嗓子;作为音乐家,他激发出了电声化的“民谣摇滚”(folk rock)和“乡村摇滚”(country rock)。没有他,beatles估计还在甜蜜的爱情歌曲里畅游,根本不会在60年代中期将歌曲的创作方向转向自省。他迄今创作超过五百首歌曲,47个专集,销售额超过五千七百万套。 他在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出色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他所代表的文化,已然成为新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歌词被编如入美国大学教材,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时把他的诗句当作格言来大量引用。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
有些人继承了一双慧眼(这句翻译的有点儿问题,可我又不知道怎么翻最好,原句是inherit star spangled eyes,直译好像是“勋章装饰的眼睛”)
他们却把你送到了战场
天那,当你询问他们:“我们能得到什么”
他们仅仅回答:“更多!更多”
天那,那不是我,我不是军人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我不是幸运的儿子,不是
音乐人/乐队介绍:
对于60和70年代的老摇滚乐迷来说,通常被称为CCR的“清水合唱团/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完整的译名应该是“克理登斯复兴清水合唱团”)无疑是他们的最爱之一。CCR的吸引人之处在于主唱、也是灵魂人物的John Fogerty的那粗旷中带着点儿蓝调、带着点儿Fats Domino风味的嗓音。Fogerty于45年5月出生于加州。精通各种乐器,而且拥有出色的创作才华。基本上所有专辑里面的歌曲的谱写演奏编曲都由他一人承担。成员还包括吉他手Tom Fogerty(也是他的大哥),钢琴手Stu Cook,鼓手Doug "Cosmo"Clifford。乐队最初发展并不顺利,名称一变再变,一开始叫“蓝丝绒”,后来又在唱片公司安排下改成“丑木偶”都不成功,直到67年改名为“清水合唱团”发行了两首翻唱的老歌“Suzie Q”和“I Put A Spell On You”才受到舆论的好评。接着在69年和70年,一系列专辑和单曲的成功发行使他们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强劲的摇滚乐队之一,并在69年8月参加Woodstock音乐节,成为当时第二受欢迎的乐队。
到72年CCR解散的时候,他们已经拿到8张金唱片,数十首歌曲在世界各地排行榜上去的了好成绩。
《Fortunate Son》是John Fogerty 20出头的时候写的,被后人看成是一首最好的反战歌曲。
关键词:丹中尉
音乐人:The Four Tops
Aretha Franklin
Bob Dylan
The Beach Boys
镜 头:下了飞机,他们两个去找排长报道,在这里阿甘又遇到了另一个影响自己生命的人,丹中尉。丹中尉告诉阿甘和巴布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保护好自己的脚。二,不要做傻事。阿甘深有感想:最好不要让他失望。
解 读:
不管是阿甘还是巴布,战争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不清楚,从飞机上阿甘紧张的神情就能看出来。可是等他们下了飞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使是另一种景象——美丽的异国风景,悠闲的大兵:有的在喝酒烤肉,有的则随着录音机里传来“四尖子/The Four Tops” 的《我没办法/I Can't Help Myself》而翩翩起舞——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歌曲,看来丝毫没有战争的意思。
前面说过,命运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中尉是影片中除了阿甘和珍妮另外一种人物的缩影。可以说丹中尉是影片中唯一意识到自己命运及他在人生旅途意义的人。在丹中尉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响起了三首歌曲,分别是Aretha Franklin的《Respect/尊敬》、Bob Dylan 的《穷困时期的女人/Rainy Day Women #12&35》 还有The Beach Boys乐队的《约翰B帆船/Sloop John B》
音乐人/乐队介绍:
60年代的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种新方向,一些乐队采用一种优美旋律配上和谐和声的形式。这些乐队后来被称为“摩城之音/Motown sound”。“The Four Tops/四尖子”就是当时较为成功的一支。他的成员有Levi Stubbs, Abdul ‘Duke’ Fakir, Lawrence Payton, Renaldo ‘Obie’ Benson。起初,他们只是在一起玩过球,而各自在不同的组合中唱歌。在一次聚会时他们被要求一起唱歌,结果效果不错,次日,他们在Duke的家中再次碰头,并决定组成了四重唱组。四顶尖小组’有着连续三十多年保持原班人马在一起演出、录音的状态。这一点,在取得榜首成绩的组合中无人能敌。在当时,为他们作曲的,也正是为如日中天的‘The Supremes-顶尖小组’作曲的那三位作曲者。此曲1965年6月9日登榜首,而且是史无前例的以Motown公司出版的单曲,取代了另一支Motown公司出版的顶尖小组的《再次回到我怀中》的榜首地位。
对了,这四位成员都是黑人,你要是不知道也没关系,你从影片中就能看出来,当放着这首歌曲时,围着录音机蹦蹦跳跳的几个美国大兵都是黑人,要知道,在美国,黑人是从来不唱白人的歌曲,他们只唱自己的歌曲。(你听说过有黑人唱乡村歌曲的吗?相反到是白人经常借鉴黑人传统歌曲的精髓)
你要是不知道灵歌皇后 Aretha Franklin,你肯定不关心格莱美。她从1967年以专辑《Respect/尊敬》荣获当年的最佳唱片奖,直到1988年以《One Lord, One Faith, One Baptism/一个上帝,一个信念,一个洗礼》夺得最佳灵歌福音女歌手的奖座,经历的21年的音乐辉煌生涯,15次戴上了葛莱美的桂冠。 Franklin于 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孟斐斯(Memphis, Tennessee)。不仅协助定义了60年代的节奏布鲁斯音乐特点(即融汇福音音乐的热情、节奏布鲁斯的性感、爵士乐的自由和流行音乐的诱惑力),而且她的歌曲体现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女性观点,特色鲜明。象"Respect"和"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al Woman"这样的作品都表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内在的美丽。Franklin 是获得葛莱美奖次数上最多女艺人。
关键词:了望塔/Watchtower
音乐人:Jim Hendrix
The Door
镜 头:阿甘他们一字排开走在田野里,远处高山皑皑,青烟渺渺
解 读:
这是《阿甘正传》中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之一。这时候,放的歌是Jim Hendrix的《沿着了望塔走/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这是首本是Bob Dylan的歌曲,没有反战的意思,那么导演为什么选在这里呢。我想原因还得从了望塔的典故说起。这个典故来自圣经中的《以赛亚书》,当时有人站在了望塔上发现远处有两个骑马的人向塔的方向走来,便去问以赛亚,这位希伯来的大预言家立刻说到:“巴比伦王朝毁灭了!”在这首歌中,他是这么写道: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熟读《圣经》的迪伦借用了这一典故,向世人发出了警告:“这个世界就要毁灭了!而在这里,导演的寓意又一次显露出来:阿甘他们正慢慢走向毁灭,美国大兵们在越南正走向毁灭……这样的歌曲配合着维美的画面,真是绝妙的反差。
突然部队停下了,音乐也骤停,前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哦,不过是场虚惊。音乐又起,不过这时候响起的是The Doors乐队的《灵魂厨房/Soul kitchen》。老天在不停的下雨,大兵们就是在这大雨中一次次的洗涤自己的灵魂。
音乐人/乐队介绍: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 Hendrix),1942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西雅图。作为摇滚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吉他大师,吉米的表演风格充满了离经叛道的叛逆,吉他在他的手中已经不仅仅是演奏的工具而具有了人的灵性。他反弹吉他,用牙齿撕咬吉他,在膝上演奏,在狂热和愤懑的歌声中会摔碎吉他,并在演唱高潮时焚烧吉他。从1969年的Woodstock音乐节的现场录像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他演奏吉他时出神入化的境界。吉米用吉他制造了史无前例的特殊声效,如飞机俯冲投弹般尖利的声音、如战场上枪林弹雨般的噪音,带着革命的激情、愤怒和恐惧,以音乐形式反映了越战时期战斗的猛烈和人心的恐慌。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演奏风格影响了包括范·海伦(Van Halen)、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es)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人。有人继承了他怒摔吉他的舞台表演形式,有人发扬了他融合布鲁斯、摇滚及R&B的音乐风格,而吉米后期和迈尔斯·戴维斯等爵士音乐人的合作引导了爵士音乐向电声化发展,为促进爵士和摇滚音乐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吉米的短暂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1970年9月18日,28岁的他因吸毒过量死于伦敦。留下了《紫雾》(Purple Haze)、《沿着了望塔》(All Along the Watchtower)等经典歌曲和9张唱片,而更多关于反叛、激情、愤怒的摇滚精神留给了后来的西雅图乐队们,许多的摇滚后人在仰望吉米时也学会了用破坏的激情粉碎旧世界,用精湛的技巧打造理想中的摇滚王国。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这首歌是Bob Dylan的作品,这首歌被无数人翻唱过,著名的包括:U2、Van Halen、Neil Young等等。Jimi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歌曲开头Jimi用吉他模仿出寒风呼啸哀号的声音,他的嗓音里沧桑的气质跟Bob Dylan可相媲美。Jimi说,“我总觉得Watchtower是我该写出来而没写成的东西,我对很多Bob Dylan的作品都有这种感觉。”同时Bob Dylan也说,“Jimi重新演绎我的作品我并觉得奇怪,我所奇怪的是他只演绎过这么少,因为我总觉得我的作品都是他写的。”两位艺术家真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
在这里说个小花絮:这两天正在复习《X-档案》,在1*12《Beyond The Sea/心灵感应》里面,居然有一段说到Jimi,很有意思
…………
SCULLY:Boggs(自称能通灵的嫌疑犯)坦白了?
MULDER:不,没有。他不过是通了五个钟头的灵,到第四个钟头,我叫他唤出Jimi Hendrix的灵魂并且点播"All Along the Watchtower."。你知道,这家伙死了都有二十年了还有一大堆拥趸。
哈哈,我想那一集的编剧一定是个Jimi的饭死
关键词:思念
音乐人:The Mamas And The Papas
镜 头:雨中,阿甘在战壕里给珍妮写信。
解 读:
战争艰苦而残酷,可是不管走在哪里,阿甘都忘不了珍妮,当阿甘在雨中给珍妮写信的时候,马上出现一个镜头:珍妮拿这吉他跟着两个嬉皮士坐车走了。她要去哪?这时候不紧不慢的响起了The Mamas And The Papas乐队的《加州之梦/ California Dreamin》告诉了我们答案。我非常佩服导演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镜头的处理上非常有考究而且毫不拖泥带水,且在歌曲配合和画面的运用上简直达到了如火纯轻的地步。这个镜头就是经典之一。
音乐人/乐队介绍:
妈妈爸爸乐队(The Mamas And The Papas),60年代享誉全球的加州民谣组合,堪称60年代中后期流行文化的代言人。他们音乐体现的都是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演奏、自由的爱。乐队由John Phillips、Michelle Phillips、Cass Elliott和Denny Doherty四人组成。“爸爸妈妈”带给人们的是一系列华丽的电气化民谣作品:悦耳的旋律,动听的和声,听起来阳光灿烂却又包含忧郁 。乐队是那个年代的弄潮儿,而且有着令人羡慕的排行榜成绩。
这首《California Dreamin》我想是小资一点儿的人应该都知道,看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都记得吧,王菲正天抱着录音机开着大大的音量在小吃店扭来扭去就是放的这首歌。
关键词:痛苦
音乐人:Buffalo SPringfield
镜 头:阿甘和他的部队进入敌人的埋伏埋伏圈
解 读:
一个下雨天,阿甘他们和往常一样走在树林里,这时候,突然雨停了,这时候放的歌曲是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的《不论真假/For What It’s Worth》,这首歌第一句歌词就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没错,就在雨停的一瞬间,枪声炮声响彻四周,他们中了埋伏了。就在这场战斗中,丹中尉失去了双腿,而好友巴布则死在阿甘的怀里,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想回家……这也是整部影片最伤感的情节之一。
音乐人/乐队介绍:
说道“水牛春田/Buffalo SPringfield”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Neil Young,出生于1945年11月12日的加拿大多伦多。他最早的战斗历史要追溯到五十年代中期的Squires, 一支半职业化的乐队。1963年他随Squires乐队一起出现在加拿大民谣乐坛而开始了他的演唱生涯。1964年,他定居纽约,加入Mynah Birds乐队。不久后,因对Mynah Birds成绩感到不满,他和乐队贝司手Bruce Palmer共同前往洛杉矶寻求发展。在洛杉矶,他俩和Stephen Stills成立了被称为当时美国最好的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并取得成功。但乐队的成功导致了一系列危机开始让Neil Young感到厌烦,他于1968年4月退出乐队。
Neil Young是唯一可以和Bob Dylan相提并论的民摇艺人,从六十年代末一直到今天,Neil Young从未停止过对摇滚乐的探索,从早期的rockabilly、布鲁斯一直到硬摇滚。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民摇、乡摇。Neil Young大量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甚至一些丝毫没有创作能力的grunge乐队都乐于自称源于他的影响。在Neil Young进入演绎生涯第四个十年后的今天,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
Neil Young的音乐观念核心始终是强烈的独立意识。他近乎心甘情愿地否认期望、潮流以及所谓的趣味。他是个摇滚英雄,但绝不会向名誉和地位低头。他的歌曲个性鲜明或带有浓烈的政治气息。他为自己民谣摇滚和歌手兼词曲作者身份而感到自豪,同时又摒弃他们,不断超越着自己。然而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折衷主义者。他尽可能地以音乐形式的发展作为自己创作的唯一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尝试,这个过程至今仍在持续中。Neil Young什么时候追求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从来都是都是无关紧要的。任何音乐都会因为他独特气质的介入而立刻身价倍增,任何一个有他参与的乐队都会成名——Buffalo Springfield、Crazy Horse、CroXXy,Stills,Nash And Young。
这首《不论真假/For What It’s Worth》,就是当时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大获成功的作品,它描述的是对日落大道上青年被警察镇压的抗议
关键字:伤痛/天才
音乐人:Jackie DeShannon
The Doors
镜 头1:阿甘和丹中尉被送往战地医院,丹中尉埋怨阿甘就了他:“瞧瞧我现在是什么样子。”阿甘却似懂非懂的说:无论如何,你还是丹中尉!
镜 头2:一天阿甘被一个老兵邀请打乒乓球,随即一个天才乒乓球选手诞生了,同时他的命运就被这小小的银球改变了
解 读:
我们知道,当阿甘在树林里要救丹中尉的时候,被丹中尉拒绝。上次说过,丹中尉是整个电影里面唯一知道自己命运的人:要么像他的祖先一样战死沙场;要么带着荣耀光荣退伍。然而都被阿甘破坏了。
当阿甘和一群伤员在休息室里的时候,背景放的音乐是Jackie DeShannon的《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现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爱》这首歌旋律优美,看名字也像是情歌,但这首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而用在伤兵满营的医院再合适不过:
阿甘自从打上乒乓球便一发不可收,没事儿就打,一个人打,对着墙打……乒乓球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军人生涯。而这十几秒钟的四个镜头却用了The Doors的三首歌的部分作为背景,他们分别是是:《hello I love you》《people are strange》、《break on through(to the other side)》
音乐人/乐队介绍:
蓝调歌手杰姬.狄香农(Jackie DeShannon)被认为是60年代最多才多艺的女艺人之一。她于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肯塔基州的黑兹尔(Hazel, Kentucky)
原名叫做Sharon Lee Myers,后来还用过 Sherry Lee, Jackie Dee,Jackie Shannon等等,直到15岁才以定下来最终的名字Jackie DeShannon。关于DeShannon这个词按她的说法就是"from Shannon",Shannon(香农)是爱尔兰的一个地名,小时候她就对爱尔兰民谣非常感兴趣。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民谣摇滚的先驱者,Jackie DeShannon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她被看作是第一个成功的女性创作歌手,影响了60年代的许多艺人,如Carole King和Joni Mitchell,而且对70年代的女性“创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s)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影响了后来的如Carly Simon, Laura Nyro, Jennifer Warnes, and Christine McVie等等女艺人。而且她的创作才能在其他艺人那里也得到了公认,至今已经写了600多首歌曲,许多艺人和乐队都翻唱或改编过她的作品。她的著名的歌曲有"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和 "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
有意思的是这首“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却是Burt Bacharach(六七十年代著名的词曲作家)的作品,原来这首歌本是DIONNE唱的,可是DIONNE不是那么喜欢所以改了原唱,却成了畅销单曲。
提起“大门/The Doors”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大门》。但遗憾的是,剧本的弱点使得扮演莫里森的沃尔·基尔默并没有表现出莫里森应有的,或历史所要求的深度。斯通把莫里森表现为一个恶意的,自我放纵,自我毁灭的酒鬼。这些固然是真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其机智的,吸引人的,聪慧的,富于艺术气质的人。斯通所绘的莫里森的画相是丑陋而不公平的。“大门”的确有其阴暗的一面,但斯通把它看得太过严肃,超出了吉姆曾经作过的。
大门/The Doors成立于洛杉矶。1965年,在洛杉矶UCLA电影学院念书的Jim Morrison在那儿邂逅了训练有素的钢琴家Ray Manzarek。在威尼斯的海滩上Jim为Ray吟唱了一首“MoonlightDrive”,两人当即萌发了组织乐队的念头。在吸收了鼓手John Densmore、吉他手Robby Krieger之后,乐队于1966年成军,他们为乐队取名为“大门”,这取自威廉·布莱克的诗——“一旦感知的大门变得纯净,人们将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无边无际”。同年签约Elektra唱片公司,1967年1月推出首张专辑《The Doors》,一曲“Light My Five”令他们迅速窜红,首张专辑也为他们赢得了第一个百万销售纪录。他们音乐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Manzarek的电风琴和Morrison诗性、深邃的嗓音,还有他那极度诗化的歌词。
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对The Doors的音乐而言远不能说明什么。在各类文化开始分流的60年代中后期,The Doors将一种来自地下的咄咄逼人的音乐带给了新一代年轻人,把激进的叛逆精神抛入流行文化。一位评论家说过,“The Doors是以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的终止点为起始的。”而为摇滚乐带来这一划时代突破的正是Jim Morrison。他在创造一连串的摇滚乐的瑰宝的同时也创造了个人神话。
1971年在“大门”的最后集锦大碟推出后,Jim和他的嬉皮佳人Pamela一同前往巴黎,7月3日,Jim在洗澡时死于心脏病突发,时年27岁。7月7日遗体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下葬。
需要注意的是,吉姆·莫里森与鲍勃·迪伦(Bob Dylan)同为美国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同作为诗人而出现在摇滚乐坛中,但他们的风格却相差甚迥。在鲍勃·迪伦那里,由于其继承了民谣作为“正义之声”(Song of Justice)的抗议和社会批评传统,他的作品总是同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而他的大部分歌曲充满了典故和各种双关,比喻等的修辞手法。因而他的诗歌与音乐在六十年代中成为了各种风起云涌的青年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精神圣歌。可以说,迪伦的成功得于他作品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如他的经典《随风飘荡》还有我们在第二章提到的《沿着了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