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感慨万千 这段话

为什么我回贴都到了中间,不是在最尾

TOP

感慨万千 这段话

从《太美丽》在台湾发行开始,以往从来不会出现在陶喆身上的“绯闻”竟也四起,高密度的曝光、通告,所有的宣传操作营销模式,让我感觉陶喆越来越像一个“偶像”。在这次的专访中,我没有再提关于“华语R&B教父”的问题。

    即使在我遇到的无数R&B创作新人中,陶喆依然是他们嘴里最崇敬的名字。
  
不知道因为什么,这次专访陶喆之后,以及在此后的写稿过程中,我一次一次想起的,竟然是许巍.我记得《太平盛世》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多了很多陶喆的歌迷,有些可能都不知道《黑色柳丁》四个字怎么写,但是争抢着纷纷以听陶喆为时尚。就像听许巍,也许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应该。无论陶喆还是许巍,当他们足够时髦的时候,给最初的追随者带来的似乎永远是失落。也许这就是乐坛,也许这就是歌迷,有人走了,有人来了。

TOP

这个。。。是谁说的话楼主感慨万千是吗?有点没明白 = =|||

不过完全没什么感觉 = =|||
反正我向来最烦看到“R&B教父”这种称呼,David本人不知道多少遍说他并不是R&B的,我也完全没觉得他是,难道他的音乐是这么局限的吗?没提这个我反而觉得更好了。

还有关于后面那段,还是那个说法,我不知道这样想法的人是什么心态。如果你觉得这个是好音乐,为什么会觉得被越来越多人听到是不好的?这个想法才奇怪。难道他们就一直要做小众的一直要苦苦挣扎?

至于最初的追随者,我也觉得无所谓。对于David这样的歌手,我们从来都不是单纯在听表面的东西,我们是直接地在和他们的内心接触,那么我觉得,所谓失落,最多只能说,你不适合这个人的音乐了,也许你被留在过去,可是他向前走了。请不要因为你在这个阶段,你想要听这样的状态就去要求对方要做这样的音乐给你听。本来这个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强求。一直觉得David和安妮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他们都用自己的方法在过滤听众和读者。
每日睡眠太少,不够时间做梦

本気で泣いて、本気で笑って、
本気で悩んで、本気で生きて、
今がある、胸を張れる。

TOP

这张唱片我现在还是接受的
只是看到写这篇稿的人的手记
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
尤其最后一句
也许这就是乐坛,也许这就是歌迷,有人走了,有人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微司 于 2006-8-20 22:46 发表
这张唱片我现在还是接受的
只是看到写这篇稿的人的手记
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
尤其最后一句
也许这就是乐坛,也许这就是歌迷,有人走了,有人来了。
其实我不明白大家到底在在意什么,就像我说的本来就是这样。适合的就喜欢,不适合的当然就不喜欢。本来不就是应该有人来有人走么

自己的感觉最重要,别人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

我只是很烦很多人一开始就带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念头来听歌,比如陶喆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然后因为不是就开始失望就说这个说那个,这样太没意思了。

[ 本帖最后由 scintilla 于 2006-8-20 22:49 编辑 ]
每日睡眠太少,不够时间做梦

本気で泣いて、本気で笑って、
本気で悩んで、本気で生きて、
今がある、胸を張れる。

TOP

本来音乐就是很主观的东西
即使DT没有改变
随着我们年龄的改变
一些东西还是会消逝的
只是DT曾给我的那种感觉永远无法有人可以代替
他改变了我的思想
我借用了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他变了也好 我变了也好
我依然喜欢他的音乐 和他目前的这种表达方式
每时每刻 这个世界不都在变 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我们的DT

TOP

david已经不再是小众的他,他开始拥有粉丝,拥有支持者~~~
许多朋友是为了听他的音乐而听他的音乐,
我还是怀念那个属于小众的他~~~
甩开记忆对我的羁绊,重新
回到喆服,即使有他的回忆,我也不怕……

TOP

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只能这样说``````
   可以没有世界!但不能没有我们的声音!`

TOP

尽管步入中年的David越来越趋于安逸的状态,但他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可以说是华语乐坛的一个奇迹.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05:01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