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6/ 傳承百年的台灣民間歌謠
2005-07-26 17:09:34
台灣的民謠源遠流長,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語表達的傳統歌謠。閩南人是台灣最大族群,閩南語系就成為本土"強勢語言",閩南歌謠因而被多數人泛稱為"台灣歌謠"或"台灣歌曲"。台灣傳統民謠有民間小調、本土戲曲和源於中原的歌樂。
閩南語流行歌曲,也叫做台語流行歌曲雖然在上世紀20年代已經出現,但因為當時唱機不普及,因此未能成為氣候造成流行。直到1932年,一首配合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灣上演時所創作的閩南語同名歌曲,才造成風潮。這首收錄於78轉唱片,由古倫美亞公司發行的流行歌曲,轟動全台灣,被譽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這種為"影戲"(電影)製作廣告歌,再灌錄"曲盤"(唱片)發行,是台語流行歌曲初期現象。
古倫美亞公司禮聘台灣新文學運動作家陳君玉主持文藝部,在其籌策下,招攬人才,乃有1933年的《望春風》、《月夜愁》等作品發行,作詞者分別是李臨秋與周添旺,作曲者均為客籍的鄧雨賢。之後,鄧雨賢又有《雨夜花》、《碎心花》、《春宵吟》、《四季紅》等佳構,作曲家郭芝苑曾評論鄧雨賢的作品是"根源來自台灣民謠傳統曲調,可以說是台灣的演歌。"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當時台灣殖民統治機構"總督府"下令箝制漢文,以漢字創作的閩南語流行歌曲面臨威脅。隨著日本殖民者"皇民化"運動的緊鑼密鼓,《雨夜花》、《月夜愁》被擅改成日語的《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悲愴的曲調變調為激昂的軍歌,驅策台灣青年為"大東亞戰爭"奉獻犧牲。終於,台語流行歌曲被迫畫上了休止符。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戰爭破壞之後的台灣百廢待興,台語流行歌曲也只能藉著廣播發聲。那卡諾(黃仲鑫)作詞、楊三郎作曲的二人處女作,也是成名曲的《望你早歸》雖描述失戀心情,但卻成為戰火餘生、家人離散的民眾心聲。
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台,1949年以前的上海國語流行歌曲,先移位香港發展,後轉進台灣生根,台語歌曲因被定位為方言歌曲,使原本主流之聲的地位慢慢失去。
50年代到60年代,台灣經濟在穩定中求成長,產品仿冒舉世聞名,流行歌壇的"仿冒"現象亦然。50年代以後,引用日本流行歌曲曲調的台語歌大量湧現,《黃昏的故鄉》、《溫泉鄉的吉他》、《孤女的願望》、《可憐戀花再會吧》等改編曲風靡大眾,年輕學子則沉迷於西洋搖滾樂。直到1971年"中視"播出"金曲獎"歌唱節目,才有《送君珠淚滴》、《心內事無人知》、《西北雨》等新曲出現。
與此同時,鄉土文學的提倡和"現代民歌"的高歌,應運而生。8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機波及台灣經濟,物價高漲、人心苦悶,台語歌曲《心事誰人知》紅遍全台灣。1989年,《愛拼才會贏》成為一唱再唱的歌、喊了又喊的大眾口語。
當歐美熱門音樂與港日偶像歌手席捲年輕人市場,台語流行歌壇再度陷入低迷之際,一些年輕的創作者則有諷刺時政之作,比如黑名單工作室就以反諷時局的《抓狂歌》,表達對政治、社會亂象的控訴。羅大佑、林強也有反映社會真相的創作,《向前行》這類的台語搖滾,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90年代,本土意識抬頭,族群文化開始受重視,原住民和客家音樂工作者,也陸續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如原住民歌手陳建年、北原山貓和客家歌手吳盛智、塗敏恆、交工樂團及阿淘等都推出了一些好作品。
台語歌謠長久以來給人"放悲聲,唱到老"的印象,但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翻唱老歌再度成為流行新趨勢,這種現象出現了變化,閩南語歌曲加入了許多新的流行音樂元素,比如剛才聽到的陶喆翻唱的藍調風格的《望春風》,在比如趙傳翻唱的有搖滾風格的《思想起》等等。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傅薇的專輯《台灣架勢》,裡面為十首閩南語金曲重新編曲、制忙、配唱,讓原本熟悉它的樂迷驚艷,也讓未曾聽過這些歌的年輕樂迷們,就和聽到新歌一樣同感新鮮。
這張由傅薇、范宗沛、曹登昌共同製作的專輯用爵士樂來說故事,有輕快的、搖擺的、熱情的、激烈與顯明的,將一改原台語歌曲給人陰鬱悲陪的調性;而傅薇憑借其獨特的西式聲線,在每首曲目的表現也與原唱者江蕙、施文彬、楊宗憲、張清芳、陳亞蘭、江清蓉、蔡幸娟等有迥然不同的詮釋方式。
當年歌曲被附予的感情多是哀愁與悲情,演唱方式也都以傳統的台語唱法詮釋;"台灣架勢"經重新編曲及配唱後,滿足了一部分歌迷渴望聽到台語歌曲的願望。
稿件來源: 你好台灣
<< 新華網福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