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诠释生死与爱恨的《胭脂扣》

诠释生死与爱恨的《胭脂扣》






原著: 李碧华 (小说)
编剧: 李碧华 (小说) 邱戴安平 (金像奖)
监制 成龙
导演: 关锦鹏 (金像奖)
摄影: 黄仲标 (金像奖提名)
美术指导 马光荣 朴若木 (金像奖提名)
作曲 黎小田 (金像奖)

演员表
梅艳芳 ......如花
张国荣 ......十二少陈振邦
万梓良
朱宝意 ......楚楚
温碧霞 ......淑贤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故事:

     在香港报馆任职的袁永定(万梓良)遇见一位前来刊登寻人广告的冷艳女子,但她又无钱付广告费。袁永定借故离开,不料那女子紧随而来。在闲聊中袁永定惊讶的发现此女子原是鬼魂。

  早在30年代,她是香港石塘咀的红牌妓女如花(梅艳芳)。在那风月世界里,她爱上了人称十二少的陈振邦(张国荣),并谈论嫁娶之事。但是由于身份地位悬殊,婚事遭到陈家反对。陈振邦脱离家庭与如花同居,两人以胭脂匣定情。在二人同居后染食鸦片,陈振邦乃一纨绔子弟,无养家糊口的本领,渐渐经济拮据,于是如花计划与其吞食鸦片殉情。结果如花死去,而振邦被救活。

  如花在黄泉久候不见十二少,故回阳间寻找。袁永定与女友无意中发现当年一张《骨子报》,发现振邦原在一家电影制片厂内充当制片场临时演员。十二少经岁月的折磨,早已穷困潦倒,对往事早已淡漠。如花伤心之余,将胭脂匣交还,回到阴间转世去了。

[ Last edited by 有氧窒息 on 2005-6-30 at 19:05 ]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花絮:

     《胭脂扣》获法国第10届第三世界影展金球大奖;香港第8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第2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奖。

    《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是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虽然同样以当时香港风行的鬼怪灵异故事为主题,但拍的非常哀怨缠绵、自然流畅,将一段人鬼情叙述的催人泪下,导演把如花这个“鬼”刻画得甚通人性,而她对陈振邦至死不渝的爱情更令视爱情为调味的现代人感到汗颜。

 《胭脂扣》不仅获得香港金像奖和最佳导演奖,而且在第24届台湾金马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三项大奖,由于此片和后一部《人在纽约》的大获成功,关锦鹏成功跻身港台著名导演之列。

[ Last edited by 有氧窒息 on 2005-6-30 at 19:05 ]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评论:

      找到关锦鹏的《胭脂扣》,一个人独享。兴奋的感觉在看完后被深深的悲凉感所取代。又是两个时空的交错,又是在阴阳两界中诠释生死与爱恨的故事。

  昏暗的四角楼里一伙喝花酒的阔少。姗姗来迟的十二少信步走来进来。男装的如花唱着粤曲迎上去。眉目流露着妩媚,纤纤玉指划过脸颊 ,划过唇边,似在履行一种权利抑或是一种义务。这边的十二少驻足,与如花目目相对,看着如花在施展媚功,嘴角一丝了然的奚落之笑,一副深谙此道的表情。两人在投入的演着各自的角色:妓女和嫖客。粤曲终止,如花的戏终结了。十二少接唱了一句粤曲,招了如花的一声玩笑:“哪来那么多的愁”,在阔少的哄笑中离去。片刻女装的如花来谢酒。又是一次短暂的出场。一杯酒后又是转身而去,只是这一次用了个慢镜头。让人捕捉到如花的笑,一种暂离是非之地的释然之笑,甚至有点轻蔑的成分。这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第一次见面。纯粹是妓女与嫖客的见面。即使互有了印象,,我想也只是在彼此的名单里多了一个名字。

  因为十二少来到怡红院,如花有了与十二少的第二次的见面。在自己房间里的如花素面朝天,一边的女伴在搓麻。听到十二少来了,如花的最初反映是拒绝,但是很快她有改了主意;临去时要来女伴的胭脂,正想兰花指抹上,又打住了。两次选择发生在几秒种里,但是如花、十二少和所有的人不会预想到这一次的见面回令如花的生活脱轨,至少在这一次见面后,十二少已不是普通的嫖客了。如花缓缓的穿过走廊,走向十二少,反身关上门。十二少主动地迎上,几乎是脸贴着脸:
  十二少:记得我吗?
  如花: 太近了,看不清楚。
  十二少唱起那晚的一句粤曲。
  如花:逢场作戏吗,你不要介意吗?
  十二少:不介意,我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我来的时候在想我靠你怎么近,你会不会躲开?如果你躲开,就不是我要的女人。

  如花哑然了。但反射性的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接着是几句家常,如花走出去。下面的一组镜头是如花在走廊上来回地穿行,时隔一段就来看一看十二少。最后的结束在十二少放在如花手上的手被如花打掉。看似这次见面十二少是败兴而归。可是当看到如花回房后,对镜有唱起那晚的粤曲时,我们已经明了如花心动了。

  也许男人永远会对得不到手的东西有着高度的征服欲。十二少最初会花心思去追如花大抵也出与此种动机。如花的寿宴上,十二少用鞭炮声成功的使自己和如花成为焦点。“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是十二少对如花的理解。这边的如花看似平静,可眼里却是感动、患得患失的混合物。十二少有送了花灯。求签回来的如花耳边是老鸨的话:我在怡红院20 多年,从没见过一个恩客如此用心哄姑娘。如花听言如同情窦初开的小女人,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一刻她决定用力一博,将灵魂交给十二少。十二少终于成为如花的入幕之宾。

  十二少:你有很多样子。 如花:什么样子?
  十二少:男装、女装、化妆、不化妆、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如花:那你喜欢哪一种?
  十二少:都喜欢,加在一起都喜欢……
  这是十二少第一次对如花直接的表白,好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次如花将自己整个给了他。

  时间一下拉到了现代。报社里来了一位冷艳的女子。这是死了52 年的如花。如花眼里有着深深的哀怨,深得连自己都无法收回,周围的空气也凝固在这份哀怨里。她是来登寻人启事的:“十二少,3811,老地方见。如花。”在得知两天后是3月8号时,如花笑了。我想这是如花死了52年第一次笑。那天晚上如花还笑了一次,因为她发现昔日的怡红院变成了幼儿园。在世人眼里中两个极恶极善的东西的互换,仿佛已经暗示了如花的寻找将会啼笑皆非的形式告终。

  镜头又切回到过去。如花一人去见十二少的母亲。双方的冲突在所难免。陈母用一杯龙井不带一个脏字的奚落了如花,更不堪的是那一袭蓝绸缎。透明的绸缎如一面镜子将如花照得无处遁形。自卑终于决堤泛滥,更在十二少提出买房同居时一发不可收拾。如花第一次哭了。以后的日子自然是贫困交加。于是戏班里多了一个跑龙套的昔日阔少。正如戏班的班主所说:戏就是将人生的拖拖拉拉的痛苦直接地演出了。戏完了,还是要继续人生的拖拖拉拉。戏终会结束的,人生的拖拖拉拉还要继续着。十二少用跑龙套的钱给如花买了一个景泰蓝的胭脂扣。十二少给如花静静地戴上,忽然他将如花拉到面前,埋头在她的肩膀上咬了一口。我想如花明白在这出爱情戏里,投入的人,现在只剩下自己了。十二少的一咬里有对她的恨、有对他自己的恨,恨自己失控的表现。

  “我13岁就作了小婢,20岁作了妓女。每逢初一、十五,我都会去求签。以近已经有200多张,大多是上签。……以前有这些签,现在有你,我不枉此生”如花说这话的时候想是已经决定用死来结束这段独角戏。“3811,老地方见。”是如花一个人的誓言。

  52年在地下的如花抱着自己的誓言,拒绝了喝孟婆汤,继续生前的痛苦。被遗忘的恐惧犹如阳光无处不在,挣不脱,尽管不再致命,但如花还是本能的害怕。她似乎忘记了吞食鸦片徇情时十二少的迟疑、似乎忘记了当她读着来世再见的誓言的时候,十二少的唯一反映是痛苦的死亡挣扎,而不是解脱的欣慰表情,也没有来世再见的期待之情。如花虽没有喝孟婆汤,她却选择忘记一些东西。

  后来的事情峰回路转。十二少当年没有死的消息彻底的打破了如花的独角戏。她记起了那天两人徇情时的情景。这次她记起了十二少的表情:胆怯。心爱的人52年苟活在人世,从未想过给她一个交代。这样的认识令人冷得彻骨。

  电影的最后,如花找到了在片场的十二少。一个已经只会喃喃自语的老头。如花用那晚的粤曲唤起十二少。十二少的脸已经因为皱纹无法看出任何的表情。“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扣我已经戴了52年,现在还给你。”说完,如第一次见面时转身而走。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特写镜头:如花自信的平静的笑。看到这我很感激导演的安排。至少看到这样的如花,我会相信她来世不会再让同样的戏上演。今生的戏里十二少始终是一个龙套,一个在渴求爱情戏里跑龙套的人。来世的戏不会再是一个独角戏。虽然永恒依然是女人特有的偏执。

[ Last edited by 有氧窒息 on 2005-6-30 at 19:06 ]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又是周末夜,老消遣,看影碟。昨天,复习老电影,《胭脂扣》。

    梅艳芳的片子看过无数,各种娱乐八卦报道中的梅艳芳照片也看过无数的无数,但从未发现她象在这部片子中的那种惊人的美丽:她自己没有过,别的片子中没有过,好莱坞似乎也没见过,略微牵强点比附,也许只有黑白时代的嘉宝某些瞬间才有那么点相似——当然,我知道一定有人认为我吹捧过度了,但我真这么认为。

    片子里的故事和叙述都很流畅,有时流畅到有点过于简单化,比如大段的回忆太长,以至觉得编剧有点水。如果没有梅艳芳的表演,这部片子基本上是注定会琼瑶了——比如那个《妈妈再爱我一次》。

    不会把用舌头洗脸,不会把脑袋取下来,全片没有道士做咒语,没有借用《聊斋》的某桥段,也没有神头鬼脸的特级掺和其中。关锦鹏这样子拍鬼片,可谓无声的勇气,只有用一个牛字可以概括。

    从平常剧照上看,梅艳芳绝对不是美人,但《胭脂扣》中的梅艳芳真的称得上惊艳。我以为这种惊人的美来自才华,来自找到了感觉的那种爆发式的释放:弥漫绝望情绪的一种过去时代的美,一种80年代人造的怀旧世界。

    由此引发了一点题外话,香港和广东人80年代对我们娱乐生活的贡献。克利德福·吉尔兹把法律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个片子给我一个启发,艺术原来也是一种地方性的感受。从那时满世界香港口音的普通话、满世界的广东小商品,到后来王朔式痞子文艺的风行,都在提示这一点。
    永久的魅力皆起因于有限的经验之内。我谢谢香港人。

    该片另一个不算新颖的特点是把过去时代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重叠,形成一种二元的叙事模式,以增加叙述的张力。但是,万梓良和那女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一般,缺少戏剧冲突,唯一可说的优点是,那时候万还没有油滑掉,表演还透着一丝质朴。

    张国荣只是中规中矩,并无神来之笔。使我感慨的是,他在那故事里偷生未死,如今在戏外的世界里,倒据说真的为情而去了。真是戏如人生,人生胜似啊!

    对了,差点忘记了,最后那段插曲,梅艳芳的演唱猛一听似乎是邓丽君,不晓得是巧合,还是处理风格上的借鉴,音色非常邓丽君,但感情的把握似乎还超过邓丽君,看来这个大姐大真不是白做的。

    最后告诉大家,李碧华本是我喜欢的作家,这是我在电视里看过这部片子N遍后还买这张碟的惟一原因——当然,以后再看不会是仅因为李碧华了,是为了如此美丽的梅艳芳。

   
    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David,你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TOP

物是人非
香消玉殒
实在是感伤啊
梅姐和国荣......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5:53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