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永恆家駒

永恆家駒

「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生命不在乎得到什麼,只在乎做過什麼...」


曾經,家駒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年青人。

他出生於一個小康之家,小時候沒有豐盛的物質生活,但有著一般小孩子最平常、
最自由的生活小玩意,放紙鳶、跳飛機、捉草蜢......

讀完小學讀中學,自言讀書成績甚差,尤其是數學堂,更經常缺課。讀完中學就出
來工作,做過office boy、鋁窗、冷氣工程、五金、電視台布景員和保
險經紀等,但每份工作都不長久。

尋常生活,綻出火花,因為他愛上音樂,更因為他有一份堅持。

十二、三歲時,受到身邊摯友的潛移默化,家駒開始留意音樂潮流。

然後是 David Bowie的出現。Bowie那身標奇立異的打扮,那把磁
性的韾音,震撼了家駒的心靈,使他與音樂結下不解緣。

熟悉家駒的朋友都知道,他是硬性子,不肯輸。

十七歲那年,開始彈結他,起初只是自娛成分,後來加入了一隊業餘band,負
責彈rhythm guitar。有一次,隊中lead guitar手將他
大罵一頓,說他技術太差,永遠無法成就大業。這一罵,卻罵出了家駒的奮發圖強
心,立誓要下苦功,將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彈得比那個lead guitar
手更出色。

家駒的夢想終於達成,一面工作,一面跟朋友夾band。八三年,家駒跟世榮和
一些朋友,組成樂隊,參加《結他雜誌》舉辦的結他比賽,終於得了「最佳樂隊獎
」,從此,Beyond的名字就出現在樂壇上。十年了,認同的、不認同的聲音
同樣存在,但Beyond可以一直生存,就說明了他們的生命力是堅韌。

Beyond樂隊成立之後,除致力於音樂工作外,近年也曾參與一些電影演出。
四人同時參演的就有《吉星拱照》、《開心鬼救開心鬼》、《黑色迷牆》、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至於張之亮導演的《籠民》,則只有家駒一
個參演。

張之亮解釋說:「我在選演員方面是很硬頸的,覺得那個合適,才會找他。也有人
跟我提過,不如找Beyond其他成員也一起演出,如果要安排他們齊齊出現,
是很輕易做到,但我不想。

「我不想突出一隊band的一個人,而其他成員就只是襯托作用,當然,我有一
千一萬個理由去容許自己這樣做,但我過不了這關,如果這樣做,我是利用了
Beyond本身的名氣。

「我當時想找一個很反叛的年青人,已改過自新,對世界有自己的理想,跟一般古
老人準則又有所不同。環顧當時的市場,要找一個這樣倔強而又不會乞人憎的年青
人,家駒的外形和性格,都很合適。」張之亮道出找家駒的原由。

張之亮印象中的家駒,有年青人的氣息,有生命力,對工作勤奮而進取。「通常,
他聽我講完戲,就會坐在一邊細心思索。他很希望在一班老演員中突出自己,但不
會喧賓奪主。我記得有個鏡頭長達千呎,家駒是尾後第二個發言的人,這個鏡頭
take了十多次,最後終於相安無事似的完成了。但事後家駒說,當時其實緊張
得連心都跳出來,如果他的演出有問題,之前的八、九百呎菲林就要作廢。雖然壓
力很大,但他仍然表現得很沉實,人也顯得很成熟。」

家駒的離去,令《籠民》成了他的遺作。張之亮說:「家駒拍電影,只是想在全面
歌手之外,作些新嘗試,他最值得表揚的是在音樂方面的成就。」

不錯,在家駒的生命中,音樂最重要。

曾經有記者問Beyond一個有趣問題:「如果中了六合彩,你們會有什麼大計
﹖」家駒答得很認真:「我會毫不考慮的把全筆錢用在音樂上,籌辦studio
,搞冷門的本地音樂,提拔新的『樂手』,要聲明的是樂手而不是歌手,我會很尊
重本地的音樂創作人。」

Beyond不相信閉門造車的無病呻吟和傷春悲秋。家駒曾經說過:「音樂創作
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於是,他們寫了一
首《光輝歲月》獻給非洲人權領袖曼特拉;亦在九一年年初,親身前往肯雅,開始
一段非洲之旅。 「我去看第三世界不單只看貧窮,而是看第三世界的改變,看未來的第三世界,以人類的良知為出發點,用感性反思人的所作所為。

「非洲向來予人窮困和落後的感覺,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物質,在那裡也許會成為
很有意義的物質。世界不斷前進,眼看他們的生命停滯下來,不禁覺得可惜。只要
我們肯付出一點關注,他們也可以跟我們邁進明天。」三十歲前的家駒,說過這樣
的一番話。


[ Last edited by wake_1997 on 2005-4-24 at 10:40 ]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
但我己飞过.....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3 07:08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