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5/23/content_695474.htm
我瞭解那些愛過的人,心是如何慢慢在凋謝。多想要向過去告別,當季節不停更迭。———陶喆《寂寞的季節》1993年,唱片製作人王治平在洛杉磯買音響。樂器行內,他困難地與老外店員比畫。當時碰巧也在店裡的陶喆,主動上前代為翻譯,讓王治平順利地買到了他需要的東西。感激之餘,王治平問了他的名字,知道這個熱心助人的男生,喜歡玩音樂,懂音樂,並且愛音樂。那一年,陶喆剛24歲。
半年之後,王治平準備為從美國回來的周葆元做唱片,這時他記起了在洛杉磯邂逅過的陶喆。於是陶喆被「徵召」回台灣,施展他的音樂才華。有人開始請他編曲,並且希望他參與統籌製作,成為一個全職製作人。幾年的時間裡,陶喆作曲、製作,逐漸獲得了台灣「R&B教父」的名號。1997年,陶喆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陶喆》,在台灣吹起R&B風。繼這張專輯之後,除了偶爾幫歌手錄製專輯,陶喆消失了快兩年的時間。第二張專輯《I'MOK》是陶喆兩年的心血,兩年的沉潛。陶喆以搖滾的精神作為基調,從第一首歌《找自己》開始,就擺脫了上一張專輯R&B的風格,以AlternativeRock的形式呈現,讓人回到六七十年代搖滾樂時代的樸實與快樂。
差不多時隔兩年,2002年的夏天,我們聽到了陶喆的新專輯《黑色柳丁》。這張唱片包含了Rock、民歌、LatinBalled、Countrymusic等不同曲風,叫人耳目一新。《黑色柳丁》是一首非常Rock味道的曲子,陶喆的歌聲,重金屬搖滾,配上有氣勢的絃樂,帶出歌者憂鬱惘然卻又激昂的情緒。2003年,陶喆出了第一張精選。這時候,屬於陶喆的音樂所關懷的那一代人,幾乎都在各自青春的末梢了。他們已經不再討論《I'm ok》裡討論過的世界大同之類的問題,也很難像《黑色柳丁》一樣繼續憤青,甚至都懶得堅持《找自己》裡的那分灑脫。他們應付著生活,同時也被歲月磨滅各自的理想。而陶喆,經過十年的歷練,才有資格,讓他們在他的歌聲中,分享當初。
沒有人該被神化,陶喆也一樣。也許音樂對他僅僅是一次遊戲,可以最大限度地嘗試,讓那些在雲起月落時刻吟唱的旋律,由一個動機,變成一個流行的奇跡。這無疑是太過於幸福恣意的狀態。反而,是那群跟著陶喆自由,又沒能跟著他繼續自由的那一代人,在一張刻進了各自成長歲月,卻同時也永遠失之交臂的專輯中,在陶喆漫不經心地哼唱著《寂寞的季節》的時刻,他們,四周都是無形的牢籠,連衝出去的動機,都沒了。那些陶喆抱著吉他試唱的片段,從耳機裡流淌出來時,落下眼淚的,竟然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