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其人,自然欣赏《太美丽》
当我们在听一张新专辑之前,应对音乐人的现实状况和内心想法有所了解,音乐只是内心表达的一种手段
“我真的希望大家看完这场演唱会,不要记得我唱得很好,或是Band很好……要记得的是今天的气氛,是full of love,because这个世界上that’s what we need,more love……”
当我们在听一张新专辑之前,应对音乐人的现实状况和内心想法有所了解,音乐只是内心表达的一种手段,做多一些课前准备,更会加深对于音乐的了解。
《太美丽》有别于陶喆之前的四张专辑,摒弃了一贯的批判、沉重的态度,以一种温情(或是像某些人所说的中庸、不痛不痒)的面貌呈现。一个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歌手做出这样一张专辑,颇有些顶风作案的意思。但是请不要低估陶喆的音乐智商,对于他来讲,再做一张《太平盛世》或是《黑色柳丁》绝非难事,而且这两张专辑并非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需要探究的是,陶喆为什么要做《太美丽》这样一张专辑。仅仅围绕音乐就事论事反而要退而求其次了。
文章最开始的引言是陶喆在红馆SOUL POWER演唱会上说的话,这也是陶喆在很多场合不断强调的。相对于政治、社会层面的话题,陶喆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以他最受好评的两张专辑《黑色柳丁》和《太平盛世》为例,当由于话题层面的提升与批判分量的加重使得陶喆受到追捧,专辑概念的完整性历来是DAVID的优势。
诚然,当人们着力描述他的《今天晚间新闻》、《Dear God》对于政治、战争的抨击,《孙子兵法》对于环保的思考,《CATHERINE》,《王八蛋》对于人性的揭露,《讨厌红楼梦》对于社会性开放的大胆突破,那样的陶喆是那么的令人着迷。
对于陶喆来说,所谓的批判、控诉、抨击不过是一种手段,是表象的呈现,陶喆音乐的根源是一种对爱的渴望、对爱的追求。所以当陶喆从个人情绪出发做出了这张《太美丽》,专辑的气质较之之前几张专辑要完整的多。这是情绪的回归的必然结果。虽然这样的结果无法让一些人满意,但你不能指望每个音乐人都像罗大佑那个老头一样老尔弥坚,那么大岁数还能精神抖擞地唱着“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
《太美丽》更像是一个年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试图去抓住青春的尾巴,总要在老去之前留下这样一个记号。我猜想陶喆如果不做这样一张专辑他是不会安心去拍电影的。
艾拉妮丝.莫莉塞特曾在她一张专辑的文案说到:我的每一张专辑不过是我在某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太美丽》亦是同样。如果这一次陶喆让你失望,不是陶喆做了一张错的专辑,而是你一直看错了人,或者说,你还根本不了解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