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大家唱歌就開始咿咿啊啊的。
根據小弟年輕的耳朵,是從小蟲留長髮開始的…嗯....如果我還不夠「年輕」的話。
蟲哥幫香港猛男杜德偉寫了一些歌,讓外表剛猛聲線如絲的杜德偉唱起歌來更加軟語呢喃咿咿啊啊的,於是蟲哥說:這玩意是R&B,美國黑人唱起歌都是這麼回事…好了…這故事告訴我們,台灣人最愛的口頭禪「先抓先贏」絕不可能付諸四海皆準。
雖然 大家始終不願也不需承認第一個唱紅所謂R&B的人是周杰倫(相信我除了杜德偉還有哈林、陳淑樺會搶著舉手),但是大家都必須承認,周杰倫這三個字,終於解放了大家不用心的耳朵(流行應該近乎於盲從),在台灣這個高度泛政治化的社會裡,只要是新的音符擺弄方式,統稱R&B!請奏樂,謝謝。
於是 大家開始討論起R&B來了,不論是周董的音樂其實更接近另一個黑人玩意Hip-Hop,或是陶喆已經出了一張大家都覺得不難聽的專輯,甚至王力宏已經到新力當一哥的N年後,大家才恍然大悟說:哇!這就是R&B耶…
其實細究周杰倫、陶喆、王力宏三個人的創作風格,其實是有著明顯的差異。
周董的音樂比較趨近於7年級生的思維,曲風活潑悅耳,實驗性與娛樂性兼具,同時帶有許多電子音樂的拼貼、錯位的元素,讓求新求變的年輕人,會忍不住高喊周董的口頭禪:哇!好屌!(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認同) 。
陶教父的創作就顯得任重而道遠多了…大學主修心理學的背景,加上大量閱讀東方文學(尤其以老子為甚),雖說他的曲式仍是旋律性十足,不過的詞的呈現上卻高度帶著點哲學意味與社會責任,這種思維讓5、6年級生能夠感同身受進而成為陶教父得忠實音樂信徒。
力宏算是比較奇怪的案例,他出版的前幾張唱片甚採用唱片圈裡最愛的宣傳導向模式,雖然捧出個優質偶像。卻彰顯不出他的創作才華與音樂天份,他的音樂裡感受不到個性和巧思,於是不像周董和陶教父的歌迷男女比例個半,力宏大都吸引女性同胞的善意回應,不過在「公轉自轉」這張專輯之後,不但金曲黃袍加身,他的創作也正式邁向收割期令人刮目相看。
與其他兩人不同的是,他的音樂比較偏向抒情搖滾(Slow Rock)的元素,也許是女性同胞對此題材較易渲染情緒,故用之。
再從使用的樂器來討論,周董那甜死人的情歌多用鋼琴構成,而活潑的Hip-Hop可以感受到吉他搭配電子音符那股在背後躍躍欲試的騷動。
陶教父擅長的樂器是吉他,所以慢歌帶著樸質的空心吉他聲為骨架,快版或搖滾的曲風則襯出電吉他的狂飆極速。
力宏的音樂則偏好弦樂,也許是帶著浪漫與憂鬱色彩的弦樂能將他美好的形象襯托的更優質吧!
转自 音樂教父陶小胖的秘密基地
[此帖子已经被Yieyie于2004-2-12 20:56: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