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民歌运动
六十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随意翻版国外的唱片,
真正投资本土音乐的人在当时少之又少。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
,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年轻一代已日益习惯于聆听外来旋律,本土文化的
印记已经渐渐在外来文化面前磨灭殆尽。6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划时
代影响的词曲刨作者,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他们对于本土原创作品的关注和努
力,在当时倍受音乐界的瞩目。本土创作上的起步,带动了一批歌手的发展,姚苏蓉、邓
丽君、凤飞飞、甄妮、崔苔菁都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歌手。此外像当时集创作演唱于一身的
刘家昌更是备受歌迷们的喜爱。《云河》、《月满西楼》、《爱的路上千万里》均是当时
深植人心的佳作。
虽然本土创作有了起色,但国语歌在形式上依旧无所突破。灯红酒绿、浪子心声、酒
廓怨妇仍然是当时创作的主题。所以在无奈之余,70年代初乐坛上依旧流行翻唱西洋歌
曲风,像黄露仪(黄莺莺)、苏芮均是当年翻唱中的佼佼者。1976年的冬天,归台的
青年画家李双泽在一次演唱会上,向观众席上投掷可口可乐,并激愤地喊出“唱自己的歌
”。很多的人以此作为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同年,一个叫杨弦的年轻人以其对音乐的独
特见解,在国语乐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作品在词方面,大量采用了当年颇受欢迎的
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为了能更突出作品的现代感,杨弦借鉴了大量的西洋乐器在作品
中,并在音乐上打破了以往国语作品陈旧的刻板主题,使得作品更加简单平实、朗朗上口
,融汇出一种全新的台湾国语民谣形式。这些作品当时通过在各大民歌餐厅演唱,深受歌
迷们的喜爱。1976年,杨弦、胡德夫、李双泽三人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新作发布会。
会上所推出的几首新作均被收录于杨弦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正
式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由于当年台湾当局所实行的“戒严令”,任何新鲜事物必
然会受到来自保守势力的束缚与责难。专辑推出后,虽然受到了歌迷们的肯定,但同时也
受到了许
真正使得民歌在社会大众中蔚然成风的,恐帕还要归功于1977年——1980年
所举办的四届金韵奖民歌大赛。1977年新格唱片举办的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大赛在
台北诞生,从而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改造中,加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
一系列金韵奖合辑,迅速扩大了民歌运动的波及面。愈演愈烈的民歌创作风,在当时的校
园中尤为突出:“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它轻声弹唱”,成为七十年代末台湾校
园中的一个缩影。《再别康桥》、《雨中即景》、《阿美、阿美》、《兰花草》、《南坪
晚钟》等歌曲,都曾在校园中风靡一时。
新格是民歌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唱片公司。七十年代初,当一般唱片业者并未意识到民
歌已日渐成为一种音乐发展方向时,新格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
片公司。齐豫1978年参加金韵奖大赛,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推出的首张
专辑《橄榄树》,在当时,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独特的诠释方式,均表现出与市场流行
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乐坛上的“独树一帜”,他与齐豫的
合作,在民歌时代创造出一派全新的唯美艺术派曲风发展万向。1980年,李建复在新
格旗下所推出的专辑《龙的传人》,把新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1979年底,由于
中美建交,加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得台湾 “政府”急切地寻找一种方式来
安抚社会上一片紧张的气氛。1979年底,当时著名的词曲作者侯德健创作出了歌曲《
龙的传人》,当他在演唱会上首次发表这首作品时就受到了乐迷和官方极大的重视。所以
,歌曲自“降生” 那一刻起就被镀造了一个政治的光环,从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办的流
行风潮。一时,各大传媒争相播放,甚至“中影”都拿它做电影主题曲。但不久后,随着
歌曲作者候德健的“叛逃”,作品旋即被通牒为禁歌。除了上面提到的齐豫、李建复的作
品外,
海山唱片在民歌运动中的作用虽然远不如新格强大,但它在那个时代中也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海山派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们一手捧红的女歌手蔡琴。早在专辑《出塞曲
》推出前,她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就早已在乐上深植人心。《出塞曲》中,一曲由刘
家昌创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充分确立了她在流行乐坛上的
重要地位。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在民歌时代极为著名的创作型歌手叶佳修,由他词
、曲、主唱的首张专辑《叶佳修》,在民歌时代首开了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作品
中,他以往所标榜的“乡村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
总在分手后》、《乡间的小路》等作品均在歌迷中广为传唱。此外,海山所推出的合辑《
民摇风》也在当时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力。
当时,除了上述的新格海山外,以歌林为代表的一批小型公司也纷纷致力于民歌歌手
的发掘。歌林捧红的凤飞飞,芮河推出的陈淑桦,宝丽金的刘文正、综一的黄仲昆、王振
敬股份公司的费玉清,以及陈芬兰等都在民歌时代有着极大的影响。
七十年代,台湾的台语乐坛出现了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歌手——陈达。他致力于台湾
传统歌摇的发掘,突出作品的乡土气息,并把现代民歌的机制引入到台语作品中。这其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他创作的一曲《思想起》。但这种风气无疑与乐坛的流行趋势相去甚远
,因而并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陈达在七十年代曾两次去台北,第一次树立了他文化标
本的地位,第二次却被当作浪人关进了游民收容所。
第一章:1981年的崛起
1981年,伦敦《欧洲金融杂志》报道:八年来,台湾省在全世界八十五个国家和
地区中,经济成就名列第一。经济的腾飞,加之乐坛在短短数年间极度地膨胀,加大了台
湾国语乐坛竞争机制和商业运作的发展。
现代民歌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后,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不难发觉它所面临的困境。单
一的音乐路线,无疑在此时为民歌敲晌了警钟。对于新一代的民歌继承者而言,他们更希
望通过自身的尝试来扭转这一现状。在这一行列中最为令人难忘的就是由李寿全、苏来、
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建复所组建的“天水乐集”工作室、“天水乐集”在台湾乐坛
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尽管事实上“天水乐集”仅推出了两张作品(李建复《柴拉
回汗》;李建复、蔡琴《一千个春天》)即宣布解散,但这两张作品却可堪称是民歌时代
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
1981年,齐豫在沉寂一年多后转投到了拍谱唱片旗下,推出了个人的第二张专辑
《你是我所有的回忆》。齐豫在声音的处理上,更趋于成熟与细腻,被当时乐坛一致评价
为台湾的“JohnBeaz”。金韵奖合唱中以一曲《归人沙城》而走红的施孝荣,81年推出
了首张专辑《施孝荣》。专辑中一曲《拜访春天》,首次进行了山地音乐节奏的尝试,而
专辑中另一首作品《中华之爱》在当年更是好评如潮,年底一举夺得了金鼎奖最佳作词、
作曲及演唱三项大奖。81年,杨芳仪、徐晓菁共同推出的《听泉》专辑,则在民歌的后
期首开女声二重唱的先河。这种二重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乐坛相对少见,因而格外引人
注目,并直接影晌着八十年代的“百和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声重唱组合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面对时代飞速前行的脚步,民歌的发展已远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与此同时,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开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
唱片业者的滚石以一系列极具现代流行意识的专辑作品,预示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新音乐时
代。民歌时代极具影晌力的歌手张艾嘉在转投滚石旗下后,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
制作人,推出了《童年》专辑。虽然专辑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
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昧的编曲、录音手法,给人以
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滚石推出的
陶大伟、孙越《朋友歌》专辑,虽然从表现上看是
一张“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乐中他们却大胆吸取了The beatles的曲风,并唱出了“
洋烟不比长寿,清茶胜过酒”(注:“长寿”为台湾生产的一种香烟)这一对现代社会生
活的反思话题。这些作品无疑与民歌憧憬式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国语音乐的发展拓
宽了视野。
1981年,台语音乐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四月十一日,台语乐坛极
富色彩的歌手陈达因车祸不治身亡。一个拯救文化流失的 “陈达时代”就此宣告结束。但
陈达却无可否认地影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台语音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作
为新人的沈为程以首张台语专辑《心事谁人知》,在乐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品在乐
坛上首开了台语歌多语化多元化尝试的先河,开启了台语音乐商业化的先声。自沈文程后
陆续有洪荣宏、陈明章、江蕙投身于台语音乐的发展中,从而确立了台语音乐在台湾音乐
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第二章:1982年:黑色侵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也开始暴露于人们的眼前。粉饰太平的作品已无
法再引起新生代歌迷的共鸣,大部分青年重新开始沉迷于西洋摇滚乃至古典音乐之中。西
洋音乐自60年代后,再度成为了乐迷们的宠儿。恐怕在那个时代没有谁比罗大佑更令我
们怀念的了。罗大佑毕业于台湾“中华医学院”,早在学生阶段就显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
。但他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却是在接连遭唱片公司拒绝后才得以在82年面世。专辑
摆脱了以往民歌作品风花雪月的刻板语言,以现实社会中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为题
材,开创了批判写实作品的先河。在音乐上,他大量运用了西洋摇滚的表现形式,从而引
发了国语乐坛最具意义的音乐革命。为了寻求音乐的整体感觉,他甚至能为一个音色的处
理,而远赴日本完成。同时,罗大佑在专辑中对民歌的现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不过如此也……”。专辑的推出,扭转了许多人
对于国语音乐的既定印象,并立刻引起了乐坛空前的关注。
民歌时代著名的词曲创作者邱晨,早在81年就曾提出“唱国语歌的合唱团,将带动
今后中国流行歌,走向更精致的层面”,并在当时组建了台湾乐坛上首支乐队——“丘丘
合唱团”。邱晨试图以自己的作词、作曲,搭配乐队其他成员的演奏、演唱加以表现,使
合唱团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创作单元。“丘丘合唱团”西洋电声乐器的演奏,突破了以往
民歌轻柔的风格,是介于民歌和摇滚两大风潮之间的过渡型音乐。1982年,乐队推出
了首张专辑《就在今夜》。乐曲强劲的节奏,加之女主唱娃娃动感的表现,均给乐迷带来
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丘丘合唱团”在接下来推出《陌生的人》、《摇摇摇》后,1
984年因乐队其他人入伍而宣告解散。在“丘丘合唱团”的带动下,先后涌现出了“B
OSS”、“印象”等乐队团体。这其中“印象”乐队所推出的《摆开烦恼》、《路》、
《空中火焰》三张专辑,均代表了当时乐队热潮中的经典之作。而这些乐团中也先后涌现
出了徐德昌、王豫民、纽大可、翁孝良等一大批音乐人。除以上这些团体外,木吉它合唱
团也是当年被注目的一支民谣组合。木吉它合唱团成军于民歌热潮中,乐团由陈永裕、李
宗盛、江学明、陈秀男、郑文魁等人组成,1980年,他们在《金韵奖纪念专辑》中以
一曲《散
在台湾歌者虽然众多,但一听就能瓣认的声音并不多,潘越云就是其中之一。198
2年,她凭借《天天天蓝》专辑,迅速成为乐坛上备受瞩目的一员。其实,早在1981
年,她的首张专辑《再见离别》就有着相当不错的成绩,而《天天天蓝》专辑更是创造了
十几万张的惊人销量。作品中的古典韵味,加之她清亮、宽广的嗓音,充分表现出当时那
种琼瑶、三毛式的浪漫情怀,并一举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制作(李寿全)最佳演唱(潘
越云)最佳编曲(陈志远)三顶大奖,被誉为民歌后期的隽永之作。
第三章:1983年:黑色狂潮
1983年11月20日,52%的台湾人用影片《浩劫后》来恐吓自己。其实号称
人类最理性的错误又岂只是原子弹而已?与此同时,台湾乐坛也经历了自己的一次黑色狂
潮。
1983年6月,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在台播出,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台湾女性
由此开始审视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此时,有着15年歌龄的苏芮推出了首张
国语专辑《搭错车》。专辑中,苏芮打破了以往女歌手苍白软弱、无病呻吟的既定形象,
一身黑衣,将西洋音乐中的演唱激情充分地融入到国语作品中,那种源自肺腑的呐喊所创
造出的撼动力,不仅在女歌手中绝无仅有,在当时整个流行音乐界中亦属先驱。
罗大佑是导演这场“黑色革命”的另一位主要人物。真实早在他的首张专辑《之乎者
也》中,他就已把这种音乐发展方向预见性地呈现给了乐坛,只是这种势头在83年来的
更为迅猛而已。在筹划《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的时候,由于上一张的成功,使得歌迷
对《未来的主人翁》抱有了极大的期望。而这张堪称罗大佑音乐里程中最为精致的一张作
品,也正是在这种种期待与压力下“出炉”的。罗大佑通过对特定物象的描写,刻画出一
幕幕经过敏锐观察剖析后的台湾社会现状。作品在内容上较之以往来得更为犀利与尖锐。
纵观83年乐坛上民歌阵营中成功的歌手,强烈的个性化声音成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崛起于民歌时代的郑怡,虽然那首《月琴》早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直到83年
推出《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她那纯净而又略带民谣味的声音才真正传遍了大街小巷,在
这张作品中网罗了活跃于现今乐坛,而当年才崭露头角的多位创作者,如李宗盛、小虫、
郑华娟等,尤其是小虫创作的《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将郑怡声音清亮剔透的特色展露无遗
。沉寂多年的邓丽君也凭借着《淡淡幽情》专辑,赢得了不少乐迷们的喝彩。专辑题材以
中国古诗词为主,由刘家昌、梁弘志、谭健常、黄霑、陈扬等人配以音乐。邓丽君那细细
柔柔的嗓音,用来注释这样中国风味的小品式歌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此帖子已经被Yieyie于2004-3-12 9:52:15编辑过]